長征的骨頭

  10月12日下午,兩名南非大學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看“信念·精神·傳承——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型館藏文物展”。記者 劉 歌攝

  “我不僅看到了長征的艱難,也看到了堅韌不拔的偉大精神。正是秉承這種精神,中國人戰(zhàn)勝困難,實現(xiàn)了發(fā)展和繁榮?!苯鹎?0月,南非大學生查克力在北京只有一周的交流學習時間,但他還是專門趕到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看長征主題展覽。

  “這本是我的,這是給兒子的,這本給女兒……”30年前,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出版后,人們排隊請他在書的扉頁上簽字留念。

  80年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首次走進陜甘寧邊區(qū)。他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1937年在英國出版,將長征故事講給世界,兩個月內(nèi)發(fā)行五版,此后譯成多種文字,風靡全球。

  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80年來,世界范圍內(nèi)對長征的報道和研究層出不窮,慕名前來尋訪長征路的人絡繹不絕。在中國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通過外國人士看長征,更能感受到長征迸發(fā)出的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

  一部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

  “與此相比,漢尼拔經(jīng)過阿爾卑斯山的行軍看上去像一場假日遠足”

  在長征的漫漫征途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跨越近百條河流,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的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這是一部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是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

  “他們身上背了毛瑟槍和手榴彈,馬上就爬到沸騰的河流上去了,緊緊地抓住了鐵索一步一抓地前進。紅軍機槍向敵軍碉堡開火,子彈都飛迸在橋頭堡上……”斯諾如此描寫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場景。

  勇氣,決心,艱難困苦,英勇犧牲,這是斯諾講述長征故事時的關鍵詞?!捌骄刻煨熊?1華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軍和它的輜重要在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彼J為“長征是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業(yè)績之一”,“與此相比,漢尼拔經(jīng)過阿爾卑斯山的行軍看上去像一場假日遠足”。

  正是中國紅軍的英雄壯舉,激勵著索爾茲伯里在1984年以76歲高齡踏上長征路。他懷揣心臟起搏器,不顧年邁生病,爬雪山、過草地、穿激流、登險峰,最終完成了斯諾“總有一天有人會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全部寫下來”的愿望?!爸挥杏H身走過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現(xiàn)實主義的方式描繪出長征中的戰(zhàn)斗和艱難困苦——特別是過雪山和草地?!彼f,“1934年的中國革命的長征……是考驗中國紅軍男女戰(zhàn)士的意志、勇氣和力量的人類偉大史詩?!?/P>

  艱難和困苦,挫折與勝利,奮斗和超越,長征這部英雄史詩中激蕩的,是人類共同的心路歷程,喚起的是人們對進步與勝利的渴望。

  “這是一部會永遠流傳下去的故事?!彼鳡柶澆锏膬鹤铀沟俜摇に鳡柶澆镎f,《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出版30年后又再版,人們?nèi)匀唤蚪驑返馈?/P>

  美國州立大學協(xié)會主席阿倫·奧斯塔爾1943年參加二戰(zhàn),中學時就聽說過長征?!爸袊伯a(chǎn)黨將未受過良好軍事訓練的工農(nóng)組織起來,形成一支具備很強戰(zhàn)斗力、能與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周旋作戰(zhàn)的紅軍隊伍,革命精神是紅軍的重要支撐,這一點尤其令人欽佩?!?/P>

  “長征是一次人類為理想和信念奮斗的史詩般壯舉,中國共產(chǎn)黨人證明了永不言棄的價值所在?!蔽靼嘌懒羧A學生會會長、中國問題專家赫奧爾辛那·依蓋拉斯說,她1975年就第一次了解到長征中的偉大事跡?!爱斍?,長征精神仍然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指引作用,我們要堅定地邁出步伐,為理想信念而奮斗”。

  一座民族復興的巍峨豐碑

  “本世紀中沒有什么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是1840年以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上的重大轉(zhuǎn)折,振奮了沉睡的東方民族的精神,開啟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偉大進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長征永遠是一座巍峨豐碑。

  80年來,美、英、法、德、日、俄等國家的記者、作家、學者等,不斷尋訪長征故事、研究長征精神,努力讀出長征勝利與新中國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之間的聯(lián)系。

  “本世紀中沒有什么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索爾茲伯里在書中說,“從紅軍1934年10月16日在華南渡過淺淺的于都河,直至毛澤東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即共產(chǎn)主義在地球1/4人口生活的土地上取得勝利,長征把中國這段歷史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P>

  1971年,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寫成《一九三五年的長征:中國共產(chǎn)主義生存斗爭的史詩》一書?!伴L征的艱苦,鍛煉出了人們的紀律性和獻身精神,身居領袖地位的毛澤東,遂能將共產(chǎn)主義運動變成前進的動力,14年以后就取得了全國勝利,把國民黨趕下大海。這樣,長征在性質(zhì)上就由走投無路的撤退,變成走向勝利的序幕。”

  80年前的苦難與輝煌,磨礪了紅軍的意志品質(zhì),堅定了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播下了數(shù)億人民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種子。80年來,在建設新中國的道路上,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中,中國人民征服了一座座高山,跨過一個個險灘。從一窮二白到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接近8000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中國人民更加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長征帶來的偉大轉(zhuǎn)折,成就了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中國力量。

  “長征勝利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之一,也是20世紀世界史上令人振奮的篇章?!蔽靼嘌罇|亞問題專家圣地亞哥·卡斯蒂約表示,當前中國變化很大,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長征精神一刻也未曾消失,因為這是幫助和指引新中國建立的最初信念?!拔蚁嘈牛袊伯a(chǎn)黨領導的新長征終將帶領中華民族經(jīng)歷漫長的征途,走向渴望已久的繁榮與安定”。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塔夫羅夫斯基最早了解長征,是50年前在列寧格勒大學的課堂上。從那以后,他多次到中國,去過遵義、茅臺等很多紅軍長征經(jīng)過的地方,在崎嶇的山路上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長征是鍛造勝利精神的熔爐,也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的土壤,正是長征精神幫助中國人民克服了革命和建設道路上的一次次困難?!?塔夫羅夫斯基說,“令人欣慰的是,名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正在中國繼續(xù),長征精神將傳遞到新一代中國人手中?!?/P>

  一次跨越時空的偉大壯舉

  “長征已經(jīng)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1999年,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編輯《人類1000年》一書,選出過去1000年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個重要事件,長征毫無懸念地入選。書中寫道:“毛澤東震撼了亞洲和拉丁美洲,他使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們看到農(nóng)民推翻了幾百年來的帝國主義統(tǒng)治。”

  長征留給中國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80年來,長征精神不斷跨越時空,走向世界。盡管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長征精神已成為許多人奮斗、前進的動力。

  幾十年前,迪克·威爾遜曾說:“長征已經(jīng)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P>

  2005年3月10日,70歲高齡的以色列老兵大衛(wèi)·本·烏澤勒從江西瑞金出發(fā),走上了自己的長征路。在4個多月的時間內(nèi),他了解到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堅韌、無畏和團結(jié)?!斑@些深深烙在中國文化中的精神,激勵著紅軍走完長征路,打敗比自己強大百倍的敵人。”他說,長征路上到處是珍貴的東西。

  “如今,‘長征’一詞已被廣泛應用于全球英語中,象征著斗爭、堅韌、決心、勇氣和信念。”巴基斯坦國立科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哈?!べZ韋德說。

  1980年在北京接受漢語培訓時,賈韋德購買了一本《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讓他對中國人民史詩般的革命斗爭有了深入了解?!皻v史證明,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人民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中國建設、減貧等經(jīng)驗為發(fā)展中國家人民提供了重要而又寶貴的精神財富?!彼f,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社會都需要自己的“長征精神”來應對挑戰(zhàn),并將它們轉(zhuǎn)化為發(fā)展機遇。

  “長征的英勇事跡證明,創(chuàng)造美好社會的共同意志堅不可摧?!庇袊鴨栴}專家馬丁·雅克表示,長征精神如同一盞明燈指引著中國人民,在今天繼續(xù)鼓舞著中國推動卓越的改革?!白鳛?0世紀最勇敢的行為之一,長征精神不僅適用于中國,也適用于世界”。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美、歐等發(fā)達經(jīng)濟體增速放緩,貿(mào)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英國公投“脫歐”,美、法、德等國民粹主義盛行。最新一期美國《外交》雜志刊登多篇文章,專門探討民粹主義和西方社會存在的問題。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現(xiàn)代史教授拉納·米特表示,當下,國際政治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就是一例?!暗拖耖L征告訴我們的,光有大膽的行動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在長期的行程中做好計劃,開展合作,思考種種方法克服困難”。

 ?。ū緢蟊本⑷A盛頓、馬德里、莫斯科、開羅、伊斯蘭堡、倫敦10月21日電 記者裴廣江、李琰、劉歌、章念生、王迪、曲頌、韓曉明、徐偉、李應齊)

德州新聞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wǎng)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shù)量較多,如因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lián)系,著作權人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轉(zhuǎn)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wǎng)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