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明清德州老磚城的北城門,位于今天勝利街北端與青年路交叉處附近,文獻記載其在德州磚城剛剛落成的時候叫“拱極門”?!肮皹O”的含義是群星朝向北極星,取天下都要以朝廷為中心之意,故好多人解釋德州“拱極門”的含義是拱極北京城的意思。但德州建磚城是洪武年間,當(dāng)時明王朝的國都則是今天的南京,明永樂遷都后才改成北京,到底德州城拱極的是南京還是北京就很難說清了。
弘治九年(1496),德州城守備胡翰創(chuàng)建北門城樓。
乾隆八年(1743)建甕城、譙樓、門樓。北門的甕城門也屬扭頭門,甕城本來是坐南面北,而甕城門卻是東向。
北城門曾留下一張滿目瘡痍的民國時期照片,成為見證德州老城歷史的重要歷史資料。
隨著解放后的城市建設(shè),北城門于1961年被拆除,1964年循北城墻基修筑了現(xiàn)在的共青團路。
門外無“關(guān)”有“老?!?/strong>
歷史上的德州城大西門與小西門外有西關(guān),南門外有南關(guān),東門外有大小東關(guān),但北門外卻是沒有北關(guān)。原因是北門外面對的是一片低洼地,地面要比城內(nèi)低一米還多,老百姓俗稱“老?!保蔀槊逼鋵嵉拿髑宓轮轁竦?,不太適合居住?!袄虾!崩锩嬗袃蓚€村莊分別是榮莊與北營,這里的百姓年年以種抗堿耐澇的農(nóng)作物高粱為生。后來政府征用北營村土地建起蘇祿國東王墓,成為德州城保留至今的名勝古跡。
德州北城門自明初建成后就一直形同虛設(shè),很少開過。皇家糧倉遷到城里以后,要將城里官倉的漕糧運往北廠碼頭,本來走北門是最近的,但人們還是舍近求遠,開辟了一條循大西門到小西門、小鍋市之間的專門運糧大道。不過,北城門外也有一條東西便道,即出小西門,繞過城墻“靴子尖”處東行,過北門,到達城東門。
北城門不開啟的民間說法是,德州城的北門犯“太歲”?!疤珰q”為道教神靈的尊稱,是對應(yīng)天地神煞的主宰?!疤珰q”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不可冒犯。只要冒犯了太歲,當(dāng)官的會丟官,經(jīng)商的會折本,甚至?xí)屑胰烁星椴缓?、朋友失信、?yán)重者會帶來血光之災(zāi)等。而德州城的北門竟冒犯了“太歲”,所以自修好后就不曾開啟過。但實際情況是:“老?!眳^(qū)域無法修建道路,北門一帶沒有形成足夠人流,這就成了北門不常開的真正原因。
門內(nèi)曾布滿熬制硝鹽的作坊
熬制硝鹽是明中期以來德州的一項重要手工產(chǎn)業(yè),從事該項工作的都是城市貧民和無地農(nóng)民。
他們將橋口街、小鍋市、米市街附近土房下部冒出的堿土掃起來,把堿土裝進帶有漏斗的大鍋里攪拌成粥狀后慢慢加水,使土中的硝鹽隨水從底部滲出,名叫“淋硝水”;然后將淋出的硝水放入鐵鍋里熬煮,待硝水中的水分蒸發(fā)后,便得到人們所要的硝鹽晶體。硝鹽經(jīng)過進一步加工,可生產(chǎn)出做豆腐用的鹽鹵和供制作煙花和火藥的硝。
清代至民國之前,德州常年駐有外地收購硝鹽制品的商人,他們將德州硝鹽制品轉(zhuǎn)運到外地謀利。
那時,城內(nèi)外不少貧困戶日常食用的就是這種利用堿土熬制出的硝鹽。這種鹽吃在嘴里發(fā)苦,但用其所腌制的咸菜卻吃不出苦味,跟海鹽所腌制的菜品無異。這種鹽對人體有一定危害,但花錢少,又可自己生產(chǎn),故在城北一帶曾風(fēng)靡一時。
留下一張滿目瘡痍的傳世照片
目前所能見到的老德州城留下來的照片很少,只有日偽時期的南城門、西城門與東南角城墻上的題名塔,以及北門與北城墻、火車站、德縣縣衙大門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張照片。
其中北門與北城墻的這張照片,特別具有滄桑感,原有的磚包皮墻體,已經(jīng)看不清磚的模樣,從照片上看到的只是土墻,并且是坑坑洼洼、斑駁陸離。據(jù)86歲的馮良才先生辨認(rèn),城墻上面的磚盡管已堿得掉渣,看似土墻,實則是磚包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