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明
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村名都有過更改,但一般也就改過一兩回,而寧津縣劉萬倉村卻與眾不同,歷史上曾四次更名。
劉萬倉位于山東省寧津縣西北,距離縣城4公里,隸屬于時集鎮(zhèn),在寧東公路西側,是一個有六百六十多口人的中等村莊。
據(jù)《劉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該村劉姓始祖劉瓦由山東即墨縣(現(xiàn)即墨區(qū))遷此建村,當時人稱“劉莊”。
劉瓦娶一妻一妾,死后竟奇怪地與妾合葬(其墓在今杜集鎮(zhèn)劉三華莊),而將帽頂取回葬于妻墓。村名由是改為“劉帽頂莊”。
清道光十年(1830年),村里有文化人覺得“劉帽頂”村名不雅,取其人丁興旺之意,按諧音又改為“劉茂丁莊”。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附近一個小蘇莊合并到該村,更名為“劉萬倉”。鄰村小高莊改名叫“高萬糧”,取“土地能打萬擔糧,都顆粒歸倉”之意。
另外,關于劉萬倉村原村名“劉帽頂莊”的由來,在寧津坊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稱帝后,撕下他溫良謙恭的虛假面具,對人民瘋狂地剝削壓榨,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農(nóng)民負擔加重,百姓苦不堪言,人禍加上天災,致使餓殍遍野,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一時間戰(zhàn)火連綿、狼煙四起。王莽為了筑固自己的政權和地位,親自率軍對幾支比較大的起義軍進行鎮(zhèn)壓。
一日,他們把一股幾千人的起義軍包圍在昆陽城(今河南省葉縣),眼看就要攻破城池,全殲這股義軍。不巧在深夜,義軍一支十幾人小分隊趁著夜色做掩護,殺出一條血路去外地搬救兵。
帶領這支輕騎小分隊突出重圍的就是后來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王莽發(fā)現(xiàn)有人突圍后,命令大將王邑帶領部隊繼續(xù)加緊日夜攻城,自己則親率幾千人的精銳騎兵一路追殺到渤海郡樂亭縣(今寧津)地界。
經(jīng)過一路過關斬將、日夜苦戰(zhàn)、奮力拼殺,劉秀十幾人的小分隊最后只剩下了他一個人。
一天夜晚,他單人獨騎狂奔到劉萬倉村頭一棵大槐樹下,已是精疲力盡、人困馬乏,聽聽沒有追兵馬嘶之聲,就把銀盔摘下掛在樹杈上,斜倚著樹身睡了過來。
也不知過了幾個時辰,劉秀在睡夢中隱約聽到遠處有戰(zhàn)馬嘶鳴聲,并伴有軍官的喊聲:“逮著劉秀給封侯了。沖啊!快啊!”
劉秀一個機靈從地上爬起來,來不及去拿掛在樹上的銀盔,倉皇逃去。后來劉秀的銀盔就留在劉萬倉村,一代一代傳了下去,村名自然叫成了“劉帽頂村”。
現(xiàn)在,劉萬倉村依托時集鎮(zhèn)機械配件基地的地理優(yōu)勢,依靠黨的富民好政策,開辦了許多機械加工行業(yè),率先富裕起來。村莊道路寬闊,街道整齊,一排排紅磚大瓦房在綠樹紅花掩映下顯得特別溫馨,人們正精神飽滿,信心十足地走在奔小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