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學家李若訥

張明福

明朝中后期,今臨邑縣邢侗街道辦事處賈家村曾出過父子進士李汝相、李若訥。

父親官職做到從四品的河南布政使司參議,著有《李參政詩集》二卷、《李山人謬義》《掖垣疏草》,但官階與文名俱不如其子。兒子李若訥,官職做到正三品的四川布政使司攝布政使,文名異常顯赫,著述頗豐,是山左詩人圈中的佼佼者,與新城王象春、蒙山公鼐號稱“山東三才子”。

由于李若訥的詩文集在清代被列為禁書,不僅沒被收入《四庫全書》,也不準社會上刊印,因而一代文化名人被湮滅于歷史的塵埃之中。

身處晚明,家國不幸

李若訥(1572-1640),字季重,號渤海,明代濟南府臨邑縣人,晚明重要官吏和山左著名詩人。其始祖李彥祥,原籍登州府萊陽縣,永樂年間遷臨邑縣業(yè)農(nóng)。曾祖父李訪,專攻《毛詩》,候補縣學廩生。祖父李國禎,以子貴贈文林郎、隴西知縣。父親李汝相,萬歷八年(1580年)進士,擔任過甘肅隴西和北直隸魏縣知縣、戶科給事中、山西按察使司僉事、河南布政使司參議。李若訥弟兄三人,大哥李若虛,二哥李若思,他本人排行老三。

李若訥早慧穎異,15歲考中秀才,成縣學廩生,17歲中舉,1604年考中進士。李若訥刻苦自學,自《六經(jīng)》諸史以及百家之言與裨乘掌故,無不了如指掌而融會貫通,其撰寫的文章也卓然一家。

李若訥歷官河南歸德府夏邑縣知縣、內(nèi)鄉(xiāng)縣知縣、歸德府同知、睢州知州、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南直隸太平府知府、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四川按察使司川西副使,四川布政使司攝布政使、廣東羅定兵備道參議。崇禎三年(1630年),同榜進士的臨邑人王洽遭遇牢獄之災后,使李若訥看清了崇禎皇帝自毀長城的昏庸和明后期官場上派性斗爭的殘酷和兇險,加之自身耿直的個性常常招來小人的非難,遂于崇禎七年(1634年)以有病為由辭官歸里。

李若訥晚年患有脾?。ㄓ姓f胃病),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清軍搶掠臨邑縣城受到驚嚇而病情加劇,從此臥床不起。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一月十八日病逝,享年69歲。

李若訥是個十足的孝子。他從讀書到為官,時時處處秉承父命;不論到什么地方為官,他總是將母親迎至自己的官邸,做到晨昏問安。母親稍有不適,即輟政侍藥,直到母親康復而止。

李若訥做官有了俸祿后,家中的良田美宅全部讓予兩位兄長。二哥早逝,他撫其遺孤及諸孫,教誨婚嫁,不異己出。

李若訥個人的家庭生活卻一直充滿不幸和艱辛。先是妻子病逝,繼而愛女病故,再后來,他最疼愛的小兒子李士竑11歲病重去世。李若訥曾經(jīng)悲痛欲絕,萬念俱灰,在所寫《幼男士竑墓志銘》中說:“痛哉,男既殤,余適以不善宦,遭佐郡之命。余之沉淪以不慧,男之損折以慧,造物不可解也,如此!”情真意切,令人傷感。此后,每逢愛子的生日、忌日他總是憂郁不樂,先后寫有《亡兒生日》、《亡兒亡日》等詩稿思念愛子。

嗜讀勤寫,著述頗豐

李若訥喜歡安閑度日,對于飲宴、聲色、珍玩、宮室、輿馬諸好一無所愛,唯獨喜歡讀書。他為官所到之地,必載書自隨,有空即展卷閱讀。退休歸田后,也是關(guān)起門來讀書課子,不輕易到官府游玩。他將自己的書房取名“小萬卷樓”,足見其藏書之多。對造訪的客人,不是志同道合者,他不曾宴請接待。居家期間,偶出郊外,也是幅巾草履而已。

李若訥年輕時與王象春、公鼐齊名,晚年更加工于詩文。所著有《五品稿》九卷,《四品稿》十卷,《四品續(xù)稿》十卷,《楊花詩》二卷(凡二百首),《訓兒義》二卷,《學術(shù)辨》《良知議》《孟氏三事議》《原性》《原仁》《皇極經(jīng)世論》《易老論》《佛氏輪回論》各一篇,《策略》若干卷。李若訥喜歡獎掖后進,其所賞拔,皆有所成就。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他曾“分校中州鄉(xiāng)試,得士五人”,其中有三人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yè),有二人成了知名學者。

清道光、同治《臨邑縣志》記載:李若訥工于文、表、疏、策、論、序、記、說、誄、贊、詩、賦等,無體不能,著有《五品稿》九卷、《四品稿》十卷、《訓兒義》二卷、《二請?zhí)迷娂芬痪?、《楊花詩二百首》二卷。《四品稿》《五品稿》詩集之名,是以李若訥寫詩時所居官職的職級來命名的。該志還收入了李若訥大量的文稿,其中有《擬上命秋爽東宮講學閣臣賀表》《請裁革二十四馬房驢頭疏》《錢谷論》《屯鹽策》《原性》等文章26篇,詩9首,為后人研究明朝的賦稅制度和臨邑縣的風土人情留下寶貴的史料。李若訥除了留下大量的文稿之外,還遺留有一枚象牙朝笏,光潔如玉,溫潤如脂,其高48厘米,上寬4厘米,下寬6.2厘米,今由李侍御村其后人珍藏著。

康熙《內(nèi)鄉(xiāng)縣志》記載:“(李若訥)清惠精明,民愛而畏之,遷歸德府同知”。該志對此專門評論道:“清,則民不忍欺;明,則民不敢欺。李若訥為民所愛,又為民所畏,非真能清且明者乎?”

康熙《濟南府志》對李若訥的人品、官品、文品給予高度評價——“(李)若訥事親至孝。守太平,郡以大治,而橐中止二十四金。薦歷參藩,所至以文學飾吏治,清執(zhí)不阿,不事結(jié)納,僅以三品終……與王象春、公鼐主張重開詩界、不沿襲那些陳腐濫調(diào),詩風縱橫放馳,‘齊氣’奔軼,獨立一方。”

德州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均屬于德州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使用作品的,應(yīng)在授權(quán)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guān)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wǎng)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shù)量較多,如因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quán)擁有者取得聯(lián)系,著作權(quán)人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轉(zhuǎn)載了其擁有著作權(quán)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提供相關(guān)證明材料,我網(wǎng)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