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海

 

德州學院副院長、文學評論家、作家季桂起先生,曾對孫玉海有這樣的評價:“無論是詩、詞、歌、賦,還是小說、散文、雜文、評論,玉海都能得心應手,寫得有模有樣……他屬于那種跬步積累的勤奮之才,這樣的人才是不多見的。”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孫玉海平時工作繁忙。但業(yè)余他非常勤奮,先后出版了兩部詩集,作品多次在全國文學大賽中獲獎。完成了《故國平居有所思》《雙玉集》《詩詞歌賦選》等多部作品集,即將出版。他的詩、詞、歌、賦、小說、散文等作品廣受關注,深受好評。

 

艱苦境遇  矢志不移

 

孫玉海生于平原東南鄉(xiāng)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幼年在外祖父家長大。外祖父李炳燦是退休語文教師,一言一行對孫玉海有著良好的影響。老人常給孫玉海講古人勤勉讀書、勵志成才的故事。他常說:“秀才不怕穿得破,就怕肚里沒有貨”。意思是,生活的艱難困苦,其實不算什么,就怕人沒志氣、沒本事。

外祖父家族是平原東南鄉(xiāng)名門望族。明清時期一直是書香門第。傳說這個家族,一年內(nèi)曾考出過一文一武兩位舉人。外祖父的爺爺李潤深是晚清拔貢,晚年編修《平原縣志》。晚清、民國時期,李潤深作為平原名士,在濟南府、泰安府、高唐州頗有聲望。外高祖父李潤深的故事,對孫玉海有著深刻的影響。

上學期間,孫玉海的作文常被老師當作范文;上大學后,他的散文在《山東大學報》上發(fā)表,并通過喇叭向全校廣播,令同學們敬佩。

1994年秋,孫玉海山東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德州一家國營商業(yè)企業(yè)上班,工資160元。同事們業(yè)余無聊,除了打牌,就是侃大山。孫玉海就到圖書館辦了個借書證,抽空就去借書閱讀。他平時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來買書。當時,在單位上看文學雜志,會被認為是看“閑書”、不務正業(yè)。為此,孫玉海就將其拿回宿舍看,甚至抄書——在八面透風的破舊宿舍里,他經(jīng)常抄書到半夜。冬日天寒,水盆里都結了冰,他就裹著被子堅持不懈地抄,直到積累了一大紙箱。

1996年,孫玉海,因單位破產(chǎn)下崗,處境變得非常艱難。盡管如此,他沒有一天放棄過當作家的夢想。期間,他多處打工,考過研究生、公務員,但皆不如意。生活雖然經(jīng)常陷入困境,但他積累的書卻越來越多。到后來搬家,居然有十余箱。這期間,他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精神上卻十分充實。他讀了大量文學經(jīng)典。作家張煒的書讓他百讀不厭,給他以深刻影響。

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艱辛而又寂寞。他常把自己反鎖在一個獨院里,一寫就是好幾天。這期間,他寫了大量詩歌,部分作品獲得全國性大獎。與此同時,他埋頭苦干,寫了60萬字的長篇小說。

1996年,孫玉海抱著厚厚一摞書稿,拜訪了著名作家劉金忠先生。劉金忠對他進行了熱心指導。期間,他還得到過我市劇作家李金江、作協(xié)主席楊英國等文學界前輩,得到過他們無私的關懷和幫助,也增添了巨大動力。

 

只爭朝夕 發(fā)奮進取

 

2001年,孫玉海通過招聘考試,到德州日報社工作。這里人才濟濟,藏龍臥虎。初來乍到,他刻苦學習新聞業(yè)務。此間,他先后在記者、編輯等崗位上鍛煉,寫下了《高山之路》等一批重頭新聞稿件。先后從事過“經(jīng)濟新聞”“國際國內(nèi)新聞”“文化娛樂”“法制”“衛(wèi)生與健康”“理論”等版面的編輯工作。所編輯的“農(nóng)科園地”“感動德州人物故事”專欄,被評為山東新聞名專欄,所寫新聞稿、編輯的版面,多次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山東省新聞獎。

當記者、編輯,工作繁忙,異常辛苦。盡管如此,孫玉海從未忘記自己當作家的理想。多年來,他很少晚上12點前睡覺,天不亮就起床寫作。2007年,他抱著厚厚一摞準備結集出版的詩稿,拜訪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文學評論家、詩人耿建華。耿老師深為感動,為他的詩集寫了序,稱贊:“這是孫玉海的第一部詩集,是他十幾年寫作的結晶,也是一個不低的起點。新舊詩體兼?zhèn)洌梢娛晷量嗖粚こ?。倘假以時日,此君在詩壇上的前程不可限量!”孫玉海的首部詩集《一個人走路》出版后,獲得德州市第三屆精神文明精品工程獎。

之后,孫玉海的創(chuàng)作一發(fā)而不可收。他克服多重困難,起早貪黑地寫作。用了一年半,寫出20多萬字的散文長詩《流浪者之歌》,于2009年出版。著名詩歌評論家楊四平教授在序言中稱:“這部書的價值不僅表現(xiàn)在孫玉海的寫作立場與姿態(tài)上,而且表現(xiàn)在孫玉海的出色構思上?!痹娙烁咂G國認為,該書是“國內(nèi)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散文長詩”。

寫作的同時,孫玉海還從事著評論的撰寫、“柳湖”副刊的編輯工作。他撰寫了文藝評論、雜文、時評等達40萬字,許多文章被光明網(wǎng)、搜狐網(wǎng)、大眾網(wǎng)等轉載。他編輯的“柳湖”副刊,開設“德州詩人作家群像”“德州散文作家群像”“德州小說作家群像”專欄,推出全市上百名青年作家,受到國內(nèi)文學界的極大關注;刊登了一大批涉及德州地域文化的深度稿件,增強德州人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自豪感、榮譽感;刊登了一大批書評、序跋、讀后感、書畫作品,提升了報刊的文化藝術品位,激勵了作者隊伍的創(chuàng)作熱情,推動了一大批青年藝術家迅速成長。2010年,他編輯的“柳湖”副刊,獲得山東新聞獎一等獎。

 

生命不息 追夢不止

工作、寫作之余,孫玉海積極投身于地域歷史文化發(fā)掘、保護工作。多年來,他先后參與保護、整理點校了《平原民國商會紀事碑》《金煉夫人墓志銘》《誥授奉政大夫五品銜貢生翼廷鄧公墓表》《文林郎任公墓志銘》《重修三義閣建醮碑》《優(yōu)級師范畢業(yè)生李君追悼碑》等一批古碑刻。先后整理了11篇墓志,交由我市地域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張明福先生,結集為《德州明清墓志集注》一書出版。他所撰寫的《光緒拔貢李潤深》《千年古剎圈頭寺》等地域文化稿件,發(fā)表于《德州日報》《運河文化》《德州地域文化》《董子文化》等報刊雜志,并被媒體紛紛轉載,百度文庫、豆丁網(wǎng)等將其收錄為文獻。

與此同時,孫玉海寫了大量詩詞歌賦。所創(chuàng)作的《德州賦》《幸福德州夢賦》《蒙陰地下銀河賦》《董子美酒賦》《三在賦》等作品,或刻碑立于景點,或寫成書法、弁于畫冊、拍成朗誦光盤流傳。作家劉金忠認為:孫玉海文學功底深厚,古文造詣深湛,尤其是辭賦創(chuàng)作,在德州青年作家中無出其右者。

多年來,孫玉海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精品力作,為家鄉(xiāng)德州爭光。他認為,德州在歷史上是名副其實的文化高地,文學大師群星璀璨,聞名全國。而如今,毋庸置疑是落后了。像莫言、張煒、尤鳳偉、趙德發(fā)等,幾乎都出在山東中東部。而反觀魯西北,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始終較為薄弱。孫玉海認為,不是德州文化積淀不深厚,而是我們還比較浮躁。對此,他心懷一個大愿,決心努力奮斗,為家鄉(xiāng)人爭口氣。他準備了近20年。期間,他采訪了家鄉(xiāng)的很多老人,積累了關于平原東南鄉(xiāng)的創(chuàng)作素材近百萬字。他的長篇小說“平原東南鄉(xiāng)系列”三部曲,已基本完成了前期采訪和資料準備工作。他計劃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書香門第》《天若有情》《九扇屏》《圣寧村》《白月亮》《碑殤》等10余部,已初步完成構思。作家楊英國在看了孫玉海10余部長篇小說的構思后,給予高度評價。他對孫玉海說,你的文字功力已超過了不少名作家,你一定要好好努力,抓緊全身心投入寫作,千萬別浪費了自己的才華。

孫玉海的創(chuàng)作,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季桂起、劉金忠、李振坤、楊英國、張法亭等諸文藝界前輩,均對孫玉海寄予厚望。省作協(xié)、市委宣傳部、報社、文聯(lián)等部門的領導,也都給予孫玉海以熱切的關懷、鼓勵與支持。

目前,人到中年的孫玉海,正以巨大的激情,奔跑在文學

德州新聞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wǎng)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shù)量較多,如因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lián)系,著作權人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wǎng)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