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拍賣藏品 專挑老年人“下套”
德城兩男子因詐騙被判刑
德州新聞網訊(記者董建新通訊員李淑英)兩名男子以幫助拍賣藏品為由,騙取29名老年人47萬余元。近日,德城區(qū)法院對該案進行宣判,被告人王某博、鄭某暉因犯詐騙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和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
法院經審理查明,2019年7月,王某博伙同鄭某暉等人成立德州某拍賣有限公司,以幫助拍賣藏品為由,騙取被害人信任。在沒有拍賣資質的情況下,與張某某等29名老年被害人簽訂《藝術品委托拍賣合同》或《線上委托拍賣合同》,并收取500元至4萬余元不等的費用,共計42萬元。
簽訂合同之后,被告人王某博、鄭某暉沒有組織拍賣,也沒有對被害人的藏品進行委托拍賣,反而一拖再拖。之后,王某博、鄭某暉將其中一批藏品以5萬元的低價出售,所收取的拍賣費用及低價出售藏品的錢款,兩人均用于個人消費及揮霍。
法院認為,被告人王某博、鄭某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均構成詐騙罪。兩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均系主犯。案發(fā)后,被告人主動投案,到案后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經承辦法官勸導,兩被告主動退賠27萬余元,彌補部分經濟損失。
最終法院作出判決,被告人王某博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7年,并處罰金5萬元;被告人鄭某暉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3萬元。
隨著古玩收藏興起,一些所謂拍賣公司打著各種幌子招搖撞騙,一些收藏愛好者因為本身閱歷較淺,輕易相信他人,導致錢財被騙。德城區(qū)法院法官表示,《民法典》第148條明確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法官提醒,市民如想拍賣收藏品,委托拍賣時務必核實對方資質,包括公司的營業(yè)資質和拍賣資質。企業(yè)若要取得從事拍賣業(yè)務的許可,必須經過主管部門審核批準。
古董詐騙“局中局”
在古董詐騙中,犯罪分子會按照“話術”套路受害人,吹噓公司實力,承諾能夠高價賣出藏品。隨后,犯罪分子會虛夸藏品市場價格,謊稱已有買家看上,誘導受害人支付“服務費”“展覽費”等。
“服務費”到手后,犯罪分子會制作虛假的“沖突單”,謊稱有其他古玩與藏品高度相似,無法交易,讓被害人回家等消息,之后以各種理由拖延,所謂的“拍賣”也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