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底氣,何談治學;沒有底氣,怎言社稷?
??? 時下出版界,民國史寫作已漸趨熱潮,各類論著林林總總、汗牛充棟。章太炎的“瘋”、劉文典的“狂”、辜鴻銘的“怪”、傅斯年的“猛”、蔣廷黻的“犟”、陳布雷的“悲”、胡適的“雅”……也成為百姓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談資。其人其事被后世拿來把玩議論,自然證明民國這一代知識人有其特立獨行、異于別代之處。不過,換個角度,此種“民國熱”恰又反映出當下社會缺的正是這一口底氣。
??? 那所謂“民國底氣”究竟是一種什么氣?
??? 這首先是一種氣度。民國之世,政治上變動不居,思想上極為活躍,一批內心自信、風流蕭散、簡約云澹、不滯于物的名士應運而生,這與阮籍、嵇康等人的“魏晉風度”何其相似。章太炎、黃侃、劉文典,莫不是清峻通脫,表現(xiàn)出的那一派“煙云水氣”而又“風流自賞”的氣度,幾追仙姿,傲骨絕塵,惹來后世的景仰與追捧。雖在清末被好友出賣,險遭黑手,章太炎依舊視劉師培為“天下第一讀書種子”,撰文呼吁“一二通博之材,如劉光漢輩,雖負小疵,不應深論。若拘執(zhí)黨見,思復前仇,殺一人無益于中國,而文學自此掃地,使禹域淪為夷裔,誰之責耶”?其度量之大世人罕匹。黃侃亦有乃師之風,不顧塵俗偏見,不避自損之嫌,于民初毅然登門拜劉申叔為師,“《三禮》為劉氏家學,今劉肺病將死,不這樣做不能繼承絕學”。其膽識絕非常人可比。
??? 誠如王船山所言:“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闭曼S之后,此種名士風范、卓絕氣度便風流云散,一去不回。學界少了份清氣,多了點銅臭;文壇沒有了傲骨,滋生出媚顏;世間找不到名流,滿街是“大師”。緣何至此,值得思量!
??? 其次是一種氣勢。晚清湖湘名臣左宗棠于困頓不堪、尚未顯達時,曾撰有一聯(lián),曰:
???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 雖無權位,但一心憂國憂民,書生言政;學富五車,方可以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此不啻是對民國知識人最佳的精神摹寫。清末危局,讀書人拋開青燈黃卷,投身變革大潮,章太炎、劉師培倡言革命,世稱“枚、申二叔”;民國動蕩,教授們告別三尺講壇,參與政務運作,傅斯年、蔣廷黻披肝瀝膽,人送“大炮”“猛?!薄U驗樯砭哒鎸W問,胸存大抱負,心底有蒼生,眼中無權貴,知識人的所言所行才氣勢磅礴,元氣淋漓??床粦T袁世凱倒行逆施,章太炎“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受不了蔣介石的軍閥做派,劉文典坦言“青年學生雖說風華正茂,但不等于理性成熟,些微細事,不要用小題目做大文章。如果說我是新學閥的話,那你就一定是新軍閥”!二位是何等之氣魄!不滿孔祥熙、宋子文家族的貪污腐化,傅斯年大呼“政治的失敗不止一事,而用這樣的行政院長,前有孔祥熙,后有宋子文,真是不可救藥的事”;痛心國民政府顢頇無能、人浮于事,蔣廷黻決心改革,雖屢屢受挫,依然堅信“我唯一要出賣的是我的智慧和努力工作的愿望。根據(jù)這種意念,我認為循一般方法處理事務會令我一無所成。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意思去做,雖然也可能失敗,但是將來不會使我感到遺憾”。兩人又是怎樣的架勢!潮有進便有退,勢有起便有落,此為常態(tài),本不必辯。只是民國知識人這股氣勢落得過于迅即,這數(shù)十年,似總在谷底徘徊。
??? 再次,既然氣度不凡,氣勢磅礴,民國知識人勢必個性張揚,氣象萬千。說到氣象,不禁聯(lián)想到一個詞:“范兒”。陳丹青在去年接受《新周刊》專訪時曾把“民國范兒”描述成“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筆者深以為然,雙手贊同。在民國時期,知識人往往是趣味的開拓人,風尚的引領者,美學的踐行家。文學大家梁實秋終生傾情于美食,雖幾經(jīng)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卻對“吃”情有獨鐘,有錢時隨心所欲,揮金如土,玩命地“作”,窮困時也從不虧待自己的一張嘴,獨辟蹊徑,別出心裁,花小錢照樣能讓盤中之物活色生香??傊哼@一輩子,除了其令人仰視的文學成就之外,其對飲食之道的造詣也罕有人能與之匹敵。別看一日三餐,人家吃出了味道,吃出了學問,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真諦,真不愧是“治世之饕餮,亂世之飯桶”!
??? 《菜根譚》中曾有一句勸酒詞,曰:“花看半開,酒飲微醺”,意即飲酒要喝到剛剛好,切勿貪杯。想必飽讀詩書的酒中八仙、黃侃們肯定讀過此句,也深知此句之真意,只是每每人坐酒桌前,鼻聞佳釀香,什么失態(tài)、傷肝之類的顧忌,早已被拋至九霄云外了。
??? 此外,民國知識人,有的喜好收藏,有的喜好旅游,有的喜好文墨,有的喜好戲劇,氣象博大,實不能逐一道盡。頗令人惋惜的是,“民國是豐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規(guī)模轉換的國家景觀,回首前瞻,與傳統(tǒng)、與世界,兩不隔絕。只可惜民國的整體風范,民國的集體人格,才告確立,才有模樣,就中止了,改道了,無可挽回”。繼之而起的氣象又該如何形容概括?至少在我心中,依舊是個懸而未決的命題。
??? 俱往矣,然風流人物,未必在今朝。那等氣度,那般氣勢,那種氣象,我們當代讀書人到底有沒有?閻真在《滄浪之水》中曾如此刻畫主人公池大為的內心糾結:
??? 在世紀末的人生之旅中,我們不知不覺就進入了這樣的境地,這簡直就是歷史的安排,而個人不過是被生存的本能推著走罷了。這是宿命。宿命,無需討論,無可選擇,也無法改變。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為了懸浮一族。我們在隨波逐流之中變成了新型的知識分子,沒有“三不朽”的使命意識,沒有天下千秋的承擔情懷,沒有流芳千古的虛妄幻想。時代給了我們足夠的智慧看清事情的真相,我們因而也不再向自己虛構神圣預設終極,不再去追求那種不可能的可能性。我們是勝利的失敗者,又是失敗的勝利者,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我們以前輩的方式說話,但本質上卻沒有力量超出生存者的境界。對世界我們什么都不是,對自己就是一切,我們被這種殘酷的真實擊敗了,從內部被擊敗了。我們沒有力量面對那些嚴峻的話題,關于身份,關于靈魂,于是怯懦而虛偽地設想那些問題并不存在,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實。我們曾經(jīng)擁有終極,而終級在今天已經(jīng)變成了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之源突然中斷,夢想成為夢想,我們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為了永遠的精神流浪者。天下千秋已經(jīng)渺遠,自己這一輩子卻如此真實。當一己之瞬間成為天下之永恒,我們就與樂觀主義作了最后的訣別,畢竟,人只能在自身之外而不可能以自己為目標建構崇高,建構形而上的意義世界。悲劇在時間的巨掌中已經(jīng)注定,我們還沒來得及細想就進入了鋪就的軌道。對我們而言,這個事實只能接受,而無須討論也無法抗拒。
??? “虛而不謙、清而不高”,恐怕才是這一代的本色吧?
??? 沒有底氣,何談治學;沒有底氣,怎言社稷?讀書人,挺起胸,站出來,給力點,千萬別咽下這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