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平大鞅歌印象:根植鄉(xiāng)土 艷冠群芳

??? ▲在外工作的石萬杰(左)趁周末特意趕回家鄉(xiāng)跟著婆婆霍秀菊(右)一起扭秧歌

▲擅長扭鞅歌的房慶杰

▲敲鑼打鼓扭鞅歌樣樣精通的房維超

▲扮演傻老婆的吳長寶

▲祭橋活動現場人山人海。圖中挎籃者為扮演傻老婆的趙樹山

▲70歲的房維福,是德平鞅歌界的靈魂人物

臨邑縣德平鎮(zhèn),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zhèn),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德平大鞅歌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是鼓樂、歌舞、雜技三者結合的典型。 “德平大鞅歌,魯北獨一家。藝術之奇葩,民族一枝花”。2009年,德平大鞅歌列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圖 喬木 常言

600多年的德平大鞅歌

德平大鞅歌為何是“鞅歌”而不是“秧歌”,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據說元朝統治者對百姓十分殘暴,在鄉(xiāng)村實行保甲制度,推行連坐法,設甲長管理村莊。每逢宴飲,統治者便強迫甲長找年輕婦女陪其唱歌作樂。后來有文化人想出變通辦法,編寫出通俗俚詞,用男扮女裝去應付差事。如遇雨雪天氣或炎炎烈日,甲長們各自張傘帶領一伙演唱者等候。因其乃被迫起舞,如同馬被鉗制,便有了“鞅歌”一說。明清兩代,德平大鞅歌的表演形式更加成熟。除了扭、唱之外,又添加了打傘的、持花燈的、演練陣式等內容。清末至民國期間,德平百姓習武之風日盛,鞅歌中又添加了武術表演形式的武場,藝術形式上達到了鼎盛。原《德平縣志》中這樣記載:“元宵張燈燭、放火炮、鄉(xiāng)人團聚、持花燈為秧歌之戲,即古儺之遺也”,這說明,德平“鞅歌”是中華民族傳統秧歌派生出來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秧歌品種。

文場、武場、高蹺、鞅歌調,各村皆有專長

德平大鞅歌是以村為單位組織活動。根據參演人數,鞅歌隊可大可小,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鞅歌隊人員有鞅歌頭、領燈的,負責發(fā)號施令,有打傘、蹦鼓子的、扭鞅歌的、演唱的,有在后臺敲鑼打鼓的,還有后勤人員。德平大鞅歌在鼎盛時期又分武場、文場兩部分。武場,又稱前場,是由村中習武之人表演拳腳及刀、槍、劍、戟等兵器套路。表演又分單人表演和雙人及多人對打。武場盛行時,德平城北陳家寨、城東魯家寨、城郊閆家莊、大鮑家村的武場很有名氣。改革開放后,武場逐漸消失。
文場又分扭鞅歌和演唱兩部分。扭鞅歌是文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由四把傘帶領四個蹦鼓子及眾多角色組成。表演時,傘頭帶領鞅歌隊跟隨大鼓點,演練陣式,俗稱跑場子。過去跑場的陣式很多,如“拜金臺”“編辮子”“剪子股”“四門斗”“迷魂陣”“四連環(huán)”等。如今的鞅歌只演練其中的一兩個陣式,即有一個簡單的陣式啟動,再亮角色,最后演練一個較為復雜的陣式。跑場子時須圍成一個大圓圈,傘壓陣腳,由緩而急,鼓聲陣陣,燭光花影,呈現一派喜慶祥和的景象。首先是亮傘。四把傘同時滾動而出,有大滾傘、小滾傘、金鉤釣魚、空中飛傘、旱地拔蔥等,且樣式不斷翻新。其次是亮鼓子。四名小伙短衣打扮,蹦起來敲鼓子,動作干脆利落,虎虎生威。最有名的是旋風鼓子,蹲下旋即騰空而起,邊踢旋風腳邊敲鼓子,落地無聲,一個接一個,充分展示了魯北漢子的陽剛之氣。再次是女角色亮相。女角色手端蓮花燈扭鞅歌,蓮花燈燈座呈“斗”形,上口大下口小,由木框釘成,四周糊上白紙或釘上透明塑膜,貼上詩詞、剪紙、繪畫作品,內放蠟燭。最后是亮丑角。四名丑角扮相夸張,動作表情怪異,一亮相就逗得人們捧腹大笑。演唱者稱唱手,各村演唱的曲調不盡相同,多達六七種,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演唱又有單人和多人之分,單人演唱內容大多是恭喜、頌揚好風光、新形勢、慶豐收等小段,代表作有《十二個月》《哭五更》等;多人演唱的為分角色的整本鞅歌唱詞,其內容大多寓教于樂,唱詞通俗易懂,最具代表性的有《啞巴唱》《還陽之說》《新郎拜新年》《十二月大豐收》《傻小子上墳》《傻小子相親》等。其中,有代代傳承下來的鞅歌曲譜和歌詞,也有村中文化人根據形勢新編的鞅歌調。
德平鞅歌又分為高蹺鞅歌和地鞅歌。高蹺鞅歌即是踩著高蹺的鞅歌隊,踩的高蹺又分兩種,一種是扭蹺,腿子高度80厘米以上,踩高蹺的人穿著五顏六色的戲劇服,扮成各種角色進行表演。如表演傻小子撲蝴蝶:一個人在前面用細長竹篾條挑著一只蝴蝶不停地逗弄后面的傻小子,傻小子做出各種捕捉的動作,引得人捧腹大笑。另一種是跑蹺,腿子高度五十公分左右,因腿子矮小能跑起來而得名,能做各種雜技動作。德平一帶比較流行的是跑蹺。郭灣村的高蹺比較有名,表演到激情時刻,有人在場地中央放張桌子,桌子上擺幾盒香煙,任由踩高蹺的人施展出十八般武藝,做出劈叉、后仰、倒立等各種高難度動作將煙盒叼走,每成功叼起一盒煙,都會引起一片叫好聲。地鞅歌即是前面所述的跑場子表演的鞅歌。高蹺鞅歌與地鞅歌兩者各有千秋,相較而言,因辦高蹺鞅歌的較少且驚險刺激、千姿百態(tài),當地人們更偏愛看高蹺鞅歌。
德平鞅歌不僅具有濃郁地方特色,且每個村也都各有專長,可謂“術業(yè)有專攻”。德平一帶流傳有“丁家村的鼓子、王連州的傘,赫(讀hei)家的鞅歌扭得歡”的說法。其實,這只是德平、滿家、堿李三個鄉(xiāng)鎮(zhèn)合并之前的老德平鎮(zhèn)時的說法,倘如放眼原德平縣地域,更是百花齊放、分外燦爛??v使依現有的德平鎮(zhèn)管轄區(qū)域,德平鞅歌已遠非上述三個村莊所能代表,前面所述的高蹺鞅歌、武場等,就各有其杰出代表,正是這些各有所長、各有特色的鞅歌匯聚成了豐富多彩、燦爛奪目的德平鞅歌文化。

鞅歌“聯燈”讓鄉(xiāng)村舞動起來

改革開放初期的德平鞅歌達到鼎盛時期,這一帶的鞅歌隊有三四十支之多。正月初五走完親戚,各村的鞅歌隊就開始排練。正月初十左右,鞅歌隊開始應邀出村巡演了。巡回演出是相互的,這村到那村里去演,那村也會到這村里來演。鄉(xiāng)親們管這種演出方式叫“聯燈”(也有人稱“散燈”)。鄉(xiāng)親們穿上演出服裝,該化妝的化妝,該用道具的用道具,最不濟也要在腰間系條彩色的絲綢捏在手里。一切準備停當,由鞅歌頭領著,男男女女,花花綠綠,開始到各村去演出了。近村走著去,遠村坐馬車去,再后來就坐拖拉機和農用三輪車去。一般都是上午出發(fā),晚上10點左右才回村來,一天要演四五個村莊。鞅歌隊一進村,就有人迎著,幾個壯勞力將大鼓接過扛起來,一路走著,鼓手一路敲著,列好隊形的鞅歌隊員們一路扭著進了村。全村空巷,男女老少都涌到大街上去看鞅歌演出,沿街人家門口能打開場子的都會在門口擺上桌子,沏上茶水,放上煙卷和瓜子糖果招待鞅歌隊員們。趕上鞅歌隊里有踩高蹺的,還要弄張桌子放在場子中央,將整盒的香煙放在桌子上,等著那些高蹺隊員施展出十八般武藝,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將桌上的煙叼走,每當成功叼走整盒煙的時候都會引來人們的陣陣喝彩聲。鞅歌隊演出要繞村一周,沒有個把鐘頭結束不了。
往往這個時候,鄉(xiāng)親們就會把自己的親戚從鞅歌隊伍里拽出來,邀到家里招待一番。因為“聯燈”的村莊一般都有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所以凡是“聯燈”的村每天都不會只來一撥鞅歌隊,往往會有好幾撥前來演出,當然演出時間已是事先協商好了的,一般都是這撥前腳出村,那撥后腳進村。若是演出的隊伍太多,也有這撥前腳演那撥后腳跟的。鬧鞅歌的連成了趟,鑼鼓聲聲不停歇,給一向沉寂的鄉(xiāng)村和枯燥乏味了一年的鄉(xiāng)親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
鬧鞅歌一直鬧到正月十四。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有一個比城市里賞花燈還要熱鬧的活動,就是到馬頰河的橋上去祭橋。

正月十五祭橋

德平有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到馬頰河上的楊橋村(1956年前屬德平縣,今屬樂陵市化樓鎮(zhèn))祭橋的風俗。此風俗至少始于明朝中期。如今的楊橋村西位于馬頰河上的生產橋,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重修,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年正月十五的祭橋儀式,都由楊橋村人發(fā)起并主持,鄰村鞅歌隊受邀前來祭橋并進行鞅歌表演。
今年2月11日正逢元宵節(jié)。這天一大早,德平鎮(zhèn)吳家廟村的鞅歌隊第一個來到楊橋村東的鞅歌隊集結點。待到受邀的各村鞅歌隊到齊并列隊完畢,排在第一位的吳家廟村鞅歌隊在村黨支部書記和抱著柬匣的“攬頭”(鞅歌隊負責人)帶領下開始往前走,楊橋村負責接待的幾位鄉(xiāng)親早已迎上前來,他們有的抱著柬匣,有的端著托盤,托盤里放著香煙,一見面就拱手作揖,連聲說著“老少爺們受累了!”然后,接待方有人和吳家廟村的“攬頭”互換柬匣——這些都是老輩上傳下來的“規(guī)程”。換過柬匣,“攬頭”回轉身將柬匣高高舉到半空,這是開始演出的號令。一時間,鑼鼓聲起,“咚咚”“咣咣”,各種樂器奏出鏗鏘有力且又和諧悅耳的民間交響樂,打傘的將那把蒙著彩布的木制大傘舞得上下翻飛滴溜溜地轉,幾個打跳鼓子的小青年也將跳鼓子打得“咚咚”響,扭鞅歌的跟著各自的領隊踩著鼓點的節(jié)奏一搖一擺地扭著,其間還要聽著打傘的“總教頭”吹出的哨音不時地變換隊形。鞅歌隊一路表演一路向村西走,經過幾個比較開闊的場地時,又有人端著香煙迎在那里,這是請求鞅歌隊打開場子進行系統表演。只見“總教頭”將傘一舉哨一吹,鞅歌隊便各司其職,打傘的玩幾個高空拋的花樣,打跳鼓子的湊到一起做幾個蹦跳著打鼓的動作,鞅歌隊員們扭幾個花樣隊形,引得人們紛紛駐足圍觀。幾個通場表演結束后,鞅歌隊便到了村西的橋頭下,這里有個正冒著煙的很大的紙灰堆,不時有人拿著卷紙錢到那里點燃叩拜。鞅歌隊先進行一番表演以示祭祀之意,然后掉轉方向回到旁邊集中演出場地前等著入場表演。那里已經有楊橋村的兩支鞅歌隊分別在兩個相鄰的小場子里演出,兩個小場子里里外外都圍滿了人。東側的河堤上、南面的高臺上也都站滿了人。
等了有十多分鐘,楊橋村的一支鞅歌隊結束演出先行撤出,另一支鞅歌隊轉至空出的小場子里繼續(xù)表演,此時,吳家廟村的鞅歌隊開始入場表演。正表演的工夫,其他那些應邀而來的鞅歌隊也陸續(xù)趕到,在旁邊候著了。吳家廟鞅歌隊將所有的絕活酣暢淋漓地表演一番,待到另外一個場地的楊橋鞅歌隊撤出后參照前例繼續(xù)轉場表演,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登場。鞅歌隊一撥接一撥,一撥拱一撥。圍觀的人群不時爆發(fā)出陣陣喝彩。前前后后有15支鞅歌隊入場表演,整個活動持續(xù)了3個多小時,結束時已近正午。
楊橋祭橋是方圓幾十里內鄉(xiāng)親們的一次集體大聯歡,是一場民間文化的饕餮盛宴。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因作者聯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系,著作權人發(fā)現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