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紅色記憶——采訪渤海教導旅女兵李寶華


  部隊攻打山西運城時,我們渤海教導旅的兵上去了。運城的鹽多,老百姓平常吃不上鹽,過年更想吃到鹽,我們就到一個大鹽池去給他們背鹽。原來鹽池是國民黨派兵把守的,兩軍一交戰(zhàn),鹽池的兵就撤走了。那里到處都是一堆堆的鹽山,白白的望不到邊際,我們喜出望外。我把自己的上衣脫下來,兩個衣袖一扎就成了自制的袋子,使勁裝,把衣服裝得滿滿的。
  回來的路上敵人的飛機來了,在頭上向我們掃射,我們拼命地跑,背著的鹽越來越重,開始舍不得扔,后來跑不動時就把鹽倒一些出來,一邊跑一邊躲,總算給老百姓把鹽背了回來,他們捧著白花花的鹽高興得眼淚都出來了,看著他們高興的樣子覺得我們經受的這些都值了。在那里我第一次見到了駱駝,駱駝穿越沙漠,極能忍受艱苦的外部環(huán)境,我想我也要像駱駝那樣。
  過春節(jié)的時候把我們從政治部宣傳隊調到修養(yǎng)連,指導員開始是欒明,膠東人,他說的話我們聽不清楚。修養(yǎng)連的傷病員不是很多,我還負責宣傳工作,每次演節(jié)目都會有我。
  栗本德給我們當修養(yǎng)連連長,王秀云(栗本德的妻子)也在修養(yǎng)連里,王秀云是解放腳。重傷員轉到后方,輕的留在修養(yǎng)連里。一次老鄉(xiāng)的馬車拉著我們的傷員,在小路上走,正是秋天季節(jié),小路兩邊的莊稼地很高。我們前面是一輛四匹馬拉著的車,車上袋子里裝的全是糧食,這時國民黨的飛機來了,往下扔炸彈,前面那輛車上的一匹馬給打死了,車子翻在路上。我們就攙著傷員在高粱地里躲,那長長的彈殼,至今還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我是1948年結的婚,1949年9月在老鄉(xiāng)家生的孩子。生完孩子,老鄉(xiāng)用有棚子和簾子的牛車拉著我,悄悄地送到后方家屬隊,這樣我就離開了修養(yǎng)連。
  1949年11月教導旅準備調一些骨干進疆,去摻沙子。進疆時我們坐飛機到了烏魯木齊,一下飛機,雪厚得踩不透。我們穿著皮大衣、穿著厚靴子,路都走不動。先是住到一個廟里,在西大樓聽過幾次報告。接著我分到74團,在老滿城,離烏魯木齊很遠。
  過了春節(jié),部隊召開訴苦大會。我分到25師留守處家屬隊當隊長,給家屬隊的人進行思想教育。讓她們揭發(fā):丈夫有沒有在哈密搶金子?有沒有造反的?我們女兵身上穿著灰衣服,腳上穿著氈筒,那些官太太穿著旗袍,背后議論我們是土八路。家屬隊負責給部隊做鞋子,官太太們連大米飯、白面饃饃都扔,我們看了心里疼得慌。
  我在家屬隊待了半年,就到74團小拐去了,小拐在烏魯木齊的西北角。那里房子不多,都住地窩子,所謂地窩子就是把房子建在地下,在地下挖出一米深兩三米寬的四四方方的洞,洞里鋪上芨芨草,人在草上睡。小拐的野豬多,狼也多,我們打了野豬吃野豬肉。
  新疆的荒草多,蚊子也多,多到人在那里不動,用手一劃拉臉上就能劃拉下一把蚊子來。艱苦的環(huán)境沒有熄滅我們心中革命的火種,我們從千里之遙的山東出生入死奔赴至此,我們手持刀槍戍守邊疆,我們拿起鐮刀鐵锨建設邊疆,我們結婚生子扎根邊疆,這些都源于最初黨在我們心中播下的火種,我們熱愛祖國疆域內的每一寸土地,我們要用畢生的心血去保衛(wèi)它,去建設它!
文聯(lián) 姜金霞整理

德州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shù)量較多,如因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lián)系,著作權人發(fā)現(xiàn)本網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