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永敏
寫下“耙地”二字的時候,像是突然聞到了泥土味。記憶里的泥土味有些腥臊,但卻有一股清新氣息直逼胸腔。
泥土味最濃的時候自然是秋天。故鄉(xiāng)的秋天絕對是一個繁忙的季節(jié),田野里到處是忙碌的人群,鄉(xiāng)親們一個個笑容掛在臉上,收獲著一年的豐碩果實。漸漸地,豐盈的田野慢慢退去,留下的則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平坦地面,有蟋蟀、蝗蟲在上面蹦跳,有野兔在上面奔跑,它們像是抓緊時間在無盡的曠野里舞蹈,試圖挽留住這一年最后的風景。
犁地、耙地,大多開始于這個時節(jié)??梢哉f,犁地與耙地是兩姊妹,誰也離不開誰,有犁地就有耙地,先犁后耙,犁是為了翻土,耙是為了弄碎土塊。耙地通常是在土地犁耕后和耩地前,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溫之作用。耙地的主要農(nóng)具自然是耙,耙通常分為圓盤耙、釘齒耙和水田星形耙。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耕作機械化在農(nóng)村依然沒有普及,幾乎都是根據(jù)實力養(yǎng)有牛馬驢騾等牲口,耙地時一般得有幾頭?;蝮H騾拉著耙,“耙把式”在后面執(zhí)掌著鞭子,掌握著耙地的深淺和耙地的方向。我們村子里的耙地把式也就幾個人有,而我最熟的是金平叔家的。
農(nóng)村的耙大多由兩部分組成,木制部分叫耙床,形狀像幾個矩形的集合體;鐵制的部分叫耙釘,穿在耙床上成兩排。耙地時同犁地一樣,要有幾頭?;蝮H子在前面拉套牽引,用力要勻,不然的話耙床會拉斜。耙床大約有兩米長,耙釘也叫耙齒,約有六到七寸長,總共二十幾根,每根楔在耙眼里上部露三分之一,下部三分之二用于耙地。
耙地技術性較強,一般人不會耙,稍不注意在耙床上踩溜了就會出危險。還是我十六七歲的時候,星期天參加生產(chǎn)隊里勞動,歇息時跑到金平叔耙地的地方,非要嘗試下耙地滋味。金平叔不同意,說把你的小腿弄傷了這責任誰都負不起。我說耙地比解一道數(shù)學題還難學?爭來爭去,好脾氣的金平叔終于答應了,我便依樣學樣,左手牽著韁繩,右手揚鞭,吆喝著三頭牛便順著大田往前走起來。
剛開始,牛拉著耙走得很正常,我站在耙床上揚著鞭子也就有些得意,還想這耙地也不難啊,金平叔為什么非要強調(diào)技術性?正想著,拉耙的三頭老黃牛站下不再往前走,我揚起鞭猛力一抽,老黃牛們突然用力一沖,結(jié)果把耙床拉斜了,我根本沒防備,一個趔趄從耙床上閃下來,一根耙齒死死掛住了褲子。這時候,在旁邊看著的金平叔大喊了一聲“吁”,老黃牛們立馬停下,金平叔望著我刮出一個洞的褲子,笑著說:“怎么樣,知道馬王爺爺三只眼了吧? ”
教訓很深刻,雖然之后再也沒敢學過耙地,但“耙把式”們穩(wěn)穩(wěn)站在耙床上的身姿,卻永遠化作一幅農(nóng)耕圖保存在我的記憶里。
如今農(nóng)村里的犁地耙地早已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駐足秋野,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拖拉機在犁地耙地,沒幾天功夫,秋收后空閑出來的田野也就全部被平整出來了。而感受現(xiàn)代農(nóng)耕文明的同時也會不由自主地喚醒對往昔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