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鳳英(右)與兒媳徐翠花
在慶云縣常家鎮(zhèn)黃花馬村,宣鳳英家庭是出了名的好家庭,母慈子孝、全家善良,是街坊鄰居給他們的普遍評價。宣鳳英這位普通的農(nóng)村婦女,傳承了父母的善良,悉心照顧、用愛喚醒植物人兒媳,這段傳奇佳話也影響了整個家庭,使其善良代代相傳。
悉心照顧,給了兒媳“第二次生命”
走進宣鳳英家中,兒媳徐翠花見到有記者前來,主動給大家倒水,還指著院里的梨樹示意“摘梨,吃梨”。如果沒人提醒,誰都想不到眼前這位一米七多、身形健壯的中年婦女,十多年前竟是臥床不起的植物人。
2009年,宣鳳英唯一的兒子馬秀營結(jié)婚了,但結(jié)婚剛一個多月,兒媳徐翠花在回娘家的路上,不幸遭遇車禍,變成了植物人。“人都撞成這樣了,還有啥希望???”“你就這么一個兒子,老馬家還得指著他續(xù)香火呢?!薄悄辏R秀營才23歲。每當(dāng)聽到這樣的流言蜚語,宣鳳英就對家人說:“嫁到咱們家,咱就是一家人,咱就得善待人家?!?/p>
為給兒媳治病,原本就不富裕的宣鳳英家庭欠下十幾萬元的債務(wù)。為養(yǎng)家糊口還債,兒子馬秀營外出打工,照顧徐翠花的重任便交給了婆婆宣鳳英。
為兒媳翻身、喂飯、按摩手腳、換洗衣物,是宣鳳英每天的日常。那個時候兒媳只能吃流食,為增加營養(yǎng),宣鳳英便買來蓮子、紅棗、冰糖、大骨,變著花樣給兒媳熬粥喂著吃,自己卻舍不得吃一口。
經(jīng)過三年多的悉心呵護,兒媳奇跡般地醒了過來,這也給全家人莫大的鼓舞。每逢提到這段往事,所有人都會給宣鳳英豎起大拇指:“真是婆婆給了兒媳第二次生命!”
言傳身教,父母善行影響女兒
記者采訪當(dāng)天,63歲的宣鳳英剛從地里干完農(nóng)活回來,一米五幾的個頭,身材微胖,滿頭銀絲,雖有些駝背,但一看就是利索人。
為何如此悉心照顧兒媳?在和宣鳳英的交談中,記者發(fā)現(xiàn),這份善良傳承于她的父母。
宣鳳英說,她是在貧困家庭長大的,印象里,小時候家里經(jīng)常吃不飽飯。有一次,親戚上門借糧食,母親楊秀榮二話不說,就把家里本就不多的糧食分給親戚一部分。那個時候,宣鳳英并不是很理解母親的行為——為什么自己都不夠吃,還要給別人?母親告訴她:“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宣鳳英的父親宣立功在村里也是個熱心腸,誰家蓋房子需要人幫忙,誰家有紅白喜事需要人手,他都是忙前忙后?!坝植唤o我們家東西,為什么還要去幫忙?”宣鳳英年少時并不懂,父親告訴她:“善有善報,要積德行善?!?/p>
1982年,宣鳳英經(jīng)人介紹嫁給了同村的馬洪勝,婚后生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丈夫在外打零工,她便在家照看孩子,一家人相親相愛過著平淡幸福的日子。因和婆婆住得近,婆婆便經(jīng)常過來幫忙照顧孩子、做飯,她和丈夫結(jié)婚以來,婆媳兩人從沒紅過臉,婆媳關(guān)系非常融洽。
2006年,丈夫馬洪勝因為一場車禍不幸離世,家里斷了經(jīng)濟來源。剛剛40歲出頭的宣鳳英挑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dān),既當(dāng)?shù)之?dāng)媽,獨自把三個兒女撫養(yǎng)長大。“親戚有來送油的,有來送面的,就這樣挺過了最難的一年。”說著說著,宣鳳英眼角泛起了淚花,她趕緊擦了擦眼睛,笑著說:“那個時候我才明白,父母從小教育我的‘善有善報’?!?/p>
代代相傳,善良寫入全家基因
宣鳳英的善良傳承于父母,這份善良也熏陶改變著家庭。她的子女在耳濡目染中,繼承了這份善良。
“我終于明白了母親經(jīng)常教育我的一句話‘心地善良的人,福報都在路上’?!瘪R秀營說,雖然妻子出意外成了植物人,但善良創(chuàng)造了生命奇跡,用另一種形式回報給了全家,“我現(xiàn)在就想努力工作,早日把外債還清?!?/p>
現(xiàn)在,宣鳳英的兩個女兒也都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受母親的影響,婆媳關(guān)系也都很融洽,各自過著幸福的生活。
大女兒馬翠翠說,家里一有好吃的,婆婆便會專門給她留起來,等到她去家里的時候才拿出來;而每年過年,她也會堅持給婆婆買新衣服,“兩個人雖然沒有血緣關(guān)系,卻是一家人,她疼我,我也疼她。”
馬翠翠的兒子王建偉今年17歲,是一名高中生,也是同學(xué)和老師眼里的好孩子?!坝幸淮?,看見一位年長的老師在樓道搬運桶裝水,他看見后便立即上前幫忙?!薄?/p>
現(xiàn)如今,兒媳徐翠花的右手和右腿還不是很靈活,婆婆宣鳳英便每天堅持給她按摩、陪她聊天,農(nóng)家小院時不時便會傳出婆媳倆的笑聲,“我堅信兒媳會恢復(fù)得更好,這個家也會變得更溫馨?!毙P英說。
宣鳳英一家將善良的種子播撒在心底,現(xiàn)已變成一棵參天大樹,并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結(jié)出甘甜的果實。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祺媛 攝影 趙祜昊 通訊員 王凡存 馬俊良 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