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篩籮籮,打場場,磨麥麥,看姥娘。 ”一天,忽然聽到這首兒時常掛在嘴邊的歌謠,仿佛又回到了十幾年前熱火朝天、驕陽似火的打麥場,不禁翻起了記憶中小麥收獲季節(jié)的一段段故事。
矼(gang)場
??? 那時的麥收,簡直就是一場戰(zhàn)役,而矼場就是整場戰(zhàn)役的序幕。那時候,我們村每家每戶都有塊兒場院地,主要用途就是麥收、秋收季節(jié)打場曬糧。在整個漫長的春季,場院里長滿了雜草,很少有人去的,除非是到場院里去取柴草。
???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還沒到芒種,人們就帶著鐵锨、鐵筢子和耙等工具去清理里面的雜草,場院開始煥發(fā)它那特有的生機。大家先把整個場院的表土耙松,然后肩挑手抬,運水來把場院潑濕。潑場中,地面的濕度要恰到好處,太濕了會延誤矼場的時間,太干了則不易把場院矼實。潑場結(jié)束以后,把大量的麥秸厚薄均勻攤鋪在場院里,矼場就開始了。
??? 所謂矼場就是人們或使著牲口拉著碌硃或開著拖拉機拉著碌硃一遍一遍地在麥秸上排磙,排磙就是對整個場院進行細心碾壓,這道工序過后,整個場院不但變得平整光滑,而且干透以后十分堅硬,耐壓耐磨,人們這才放心地在這上面攤場、軋場,準備大干一場。
收割
??? 起初,由于缺少機械,小麥收割主要還是依靠人工。在端午節(jié)過后的一段時間里,家人就開始準備收獲小麥的工具,比如購買叉把、掃帚、木锨、木耙、排叉、草繩、鐮刀、簸箕等等,工具準備齊了,就只待開鐮收割了。
??? 收割小麥的前幾天,爺爺總是悶著頭在磨鐮石上認真地磨著每一把鐮刀,要么在手上試試,要么帶到地里去割草,生怕鐮刀不夠鋒利,影響了小麥收割進度。鐮刀磨好了,爺爺又把成捆的草繩割成一段一段的擺齊碼好,那種仔細虔誠的態(tài)度,讓人記憶猶新。
??? 場院矼好了,工具準備好了,一切準備就緒,開鐮收割的日子也就到了。天才剛剛亮的時候,一家人就早早的起來了,把鐮刀、草繩放到車上下地割麥子去。到了地里,大致三四個人分成一組,一個人專門負責(zé)提前割出一條通道,我們小孩子則在通道上面撒上草葽(指截成一段一段的草繩),兩側(cè)割麥子的人員把割掉的麥子放在草葽上。整塊地的麥子全部割完了,所有人員全部上手捆麥個兒,捆好的麥個兒一個個都是圓滾滾的,成行成列地擺放在麥田里,煞是喜人。捆完以后緊接著就轉(zhuǎn)入了下一道工序,把捆好的麥子裝到車上拉到場院里進行攤曬。
??? 后來,家里購置了拖拉機和收割機,草繩開始退出了麥收的舞臺,鐮刀所承擔(dān)的任務(wù)也大量減輕了,只是用來割那些邊角旮旯、收割機割不到的麥子。收割機割麥的場景十分壯觀,金黃的小麥被收割機齊刷刷割倒,分成幾行整齊地排列在田地里。大人們忙著裝車運輸,孩子們則拿著木耙將遺落的小麥耬起來、堆成堆等大人們裝車拉回家。
??? 為了盡可能地多裝麥子,無論是騾馬車還是拖拉機都扎上架子,架子都探出車廂接近一米,一個人舉著叉把才能夠著頂部。裝麥以后車子,遠遠看去好似一座小山在慢慢地移動。
軋場
??? 軋場是個技術(shù)活兒,當(dāng)時老人們是不讓人隨便軋場的,只有懂得排磙的人去軋才行,主要因為排磙均勻才能最大限度地把麥粒軋下來。
??? 最初的時候,家里使用畜力拉磙軋場的。每逢中午太陽最毒的時候,爺爺頭帶著一頂六角草帽,不停地揮著鞭子趕著騾馬在場院里一圈圈的轉(zhuǎn)。后來,家里有了拖拉機就方便多了,我們兄弟幾個輪番開著拖拉機在場院里骨碌,說實在的,那時候不是愿意去軋場的,更多的是愿意體驗開拖拉機的感覺,的確,那種感覺真是蠻好的。
??? 待軋到一定程度,負責(zé)軋場的人便中場休息,喝點水補充補充水分,其他人全部上場拿著叉把翻場,這時候的麥秸已經(jīng)干透軋扁且大部分麥粒已經(jīng)軋下來,翻場就顯得十分輕松了,翻完以后再軋一遍也就結(jié)束了。軋完場后并不是意味著萬事大吉了,還要把軋完以后的麥秸清理出來,然后把麥糠和麥粒的混合物堆積起來整理成麥坯才算了事,目的是方便降雨的時候苫蓋。麥坯整理完了,場院里除了麥坯,干凈的連根草都沒有,我們經(jīng)常是忘記了干活的勞累,滿場院跑著嬉戲,直到小腳丫跑得黢黑為止。
揚場
??? 待到軋過幾場麥子以后,場院里便有了幾大堆麥坯,接下來的工序就迅速轉(zhuǎn)入揚場和曬麥子了。
??? 整個麥收當(dāng)中揚場最為講究,要掌握好風(fēng)力風(fēng)向,還要采取適當(dāng)?shù)淖藙荩止ひ彩窍喈?dāng)?shù)木?,有負?zé)揚場的,有負責(zé)漫(發(fā)音就是man)場的,還要有打糠的,幾個人聯(lián)合開展作業(yè)才行。揚場的日子一般選擇在有風(fēng)的清晨或者下午,只要風(fēng)力合適,這項工作就立刻展開,畢竟農(nóng)時不等人,生怕趕上下雨而影響了收成。爺爺和二叔都是揚場的“大架”,說白了就應(yīng)該是揚場的好把式,就連我的姿勢他們也夸說是“大架”。
??? 揚場開始,首先要試好風(fēng)力和風(fēng)向,為的是掌握麥粒、麥糠下落的方向和揚場的力度,并且避免影響到其他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或者鄰居的場院,把揚場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試好了揚锨(锨頭和把都是木頭做的),一場揚場大戰(zhàn)隨之展開,伴隨著幾把揚锨上下錯落有致地揮舞,麥粒、麥筋、麥糠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分離出來。最忙的要數(shù)漫場的,必須冒著漫天落下的“麥雨”,戴著草帽不斷更換手中的作業(yè)工具,要么拿著耙子摟,要么拿著掃帚掃,“撂下耙子就是掃帚”這句俗語就是源于此處,就這樣,一堆堆的麥坯就被分成了三堆,分別是麥粒、麥萸、麥糠,麥萸就是沒被完全從麥穗上分離出來的麥粒和麥筋的混合物。麥粒留在場院里等待晾曬,麥糠拉回家放到草屋里用來喂牲口,麥萸堆則被堆積到場院的一邊,等待二次碾壓。
??? 看到場院里一堆堆的麥粒,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畢竟多半年辛苦終于有了收獲。大人們在一邊議論產(chǎn)量的多少和籽粒的飽滿程度,而孩子們不時跑到麥堆上翻跟頭,被大人訓(xùn)斥是在所難免的,即便如此,仍也不該頑皮的本性。
??? 現(xiàn)如今,伴隨著農(nóng)業(yè)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過麥的時間由過去的十幾、二十天縮短為三五天了,矼場、收割、軋場、看場都已經(jīng)成為那個時期一段五彩斑斕的記憶了。
??? □石尚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