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好施周廷璽:雙進士為其撰寫墓志銘

張居明 蘆廣霞

近日,在寧津縣發(fā)現(xiàn)一塊清朝道光年間的墓志銘,墓的主人名叫周廷璽。

該墓志為正方形,高寬各0.70米、厚0.12米,青石板材,用手指輕輕敲擊會發(fā)出“錚錚”金屬之聲。另一塊是志蓋,也是正方形,高寬各0.61米,厚0.12米,字跡不清,敲擊發(fā)出“嗡嗡”之聲。

值得一提的是,該墓志是由兩位進士合作完成的。


兩位進士撰寫墓志

墓志的撰并書者張鑅(1792年-1855年),字振齋,號振之。嘉慶戊寅(1818年)恩科舉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進士,道光廿八年(1848年)為湖南學政,咸豐二年(1852年)調奉天學政,授翰林院編修,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系一枝,按輩分張之洞應稱張鑅為爺爺。

篆蓋人劉仲珻更是咸豐年間涼州歷史名人,滄州名門出身,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進士,歷官戶部陜西司主事,四川司郎中,京察一等浙江衢州府知府、兼甘肅涼州府知府議敘,以道員用;署理甘涼兵備道,歷充道光己酉(1849年)浙江鄉(xiāng)試提調。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著有《蘭育堂詩集》。他的先人劉果實是乾隆帝師,“嬴海人才真第一,燕臺國士更無雙”就是對他們家祖的贊譽。劉仲珻一家共出了14個進士,并且個個著作等身,聲名遠揚。

志文中提到的張鑅的堂弟叫張韻,也是朝廷命官,后來成了周廷璽的乘龍快婿,這樣張鑅自稱愚侄也就沒問題了。而篆者劉仲珻也自謂愚侄來看,也應該是死者妻侄或表侄關系。


官宦世家少年出眾

這位逝者是怎樣一個德高望重的人,能讓雙進士為其撰寫墓志銘呢?

周廷璽,字錫圖,別字晴巖,直隸河間府寧津縣長灣店(今長官北街)人。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779年)。曾祖周鳳來,祖父周作棟,世代以耕讀傳家,施德于人。父親周銳,乙酉年(1789年)科舉中武舉人,后擢升為衛(wèi)千總。母親于氏被封為太淑人(三品),生母李氏被封為太淑人(三品)。

周廷璽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從小他天賦異稟,聰慧絕倫,卓爾不群,顯示出非凡的才智,四五歲時就能熟讀《三字經(jīng)》《百家姓》,唐詩宋詞更是倒背如流。六七歲作文賦詩,文采飛揚,叫私塾老師贊嘆不已。長大后,博覽群書,精通經(jīng)史,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

他家境殷實,完全有能力讓他完成學業(yè),考取功名,錦繡前程一片光明,而他看透了官場的腐敗,雖然他成績優(yōu)異、滿腹經(jīng)綸,但不愿出仕做官,只把讀書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每天手不釋卷。后來只是遵照父親周銳的遺愿,接受了鹽課大使一職,最終因牽掛母親年老有病,沒有再去選官,致仕回鄉(xiāng)。


樂善好施造福桑梓

周廷璽樂善好施,經(jīng)常周濟有困難的鄉(xiāng)鄰。然而他從不為名圖利,低調做人,同村或鄉(xiāng)鄰有人來請教學問的,有來借錢借糧的,他都爽快地答應,叫人高高興興而歸。做了好事、善事,他從來不對別人講。即使有人冒犯他,他也毫不在乎,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以禮教化。

壬辰年間(1832年)京畿大饑荒,朝廷用盡了糧倉糧食賑濟災民,這時他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存糧開設粥棚,賑濟災民,為國分憂。第二年糧食大豐收,谷子、玉米、大豆碩果累累,但還是有很多窮人吃不上飯,就偷偷地跑到外人地里收割糧食來渡過難關。一天,一個仆人趕車拉著他路過自家田地,看到有人正偷割他家的莊稼,忙向他稟告說有人偷他的莊稼,他慢條斯理地說:“哪有這回事!是人家收割自己的莊稼吧?!比缓螅従彽貜哪抢锝?jīng)過。割他莊稼地人知道那是曾經(jīng)周濟過自己的人周廷璽莊稼時,后悔不已,愧然離開。

周家在村旁建有一個園林,里面蒼松翠柏,楊柳依依,各種樹木枝繁葉茂,葳蕤壯觀。家里沒有柴燒的人家就叫孩子偷偷拿著斧子去砍樹上的枝條當柴禾。他知道后并不制止,就是看到孩子們正在砍樹上枝條時他也不吱聲,而是在一邊悄無聲息繞道過去,生怕孩子們看到他一害怕從樹上掉下來摔傷。鄉(xiāng)親們知道這件事后相互告誡,也不再叫孩子們去園林里砍伐樹木了。有時他家里遭遇竊賊,他也不讓家人報官或大呼小叫,只是給小偷留一個門,叫其從那里溜掉完事。他跟家人說:誰不缺吃不缺喝去偷?。?/p>


恩德廣被福澤后代

周廷璽生有一個兒子,叫長保,由秀才選為訓導;另有兩個女兒;還一個孫子周瀚源、孫女四人。一次,長保出外辦事騎馬撞了人,當被撞之人的家人和鄉(xiāng)親知道他是大善人周廷璽的兒子,一點也沒難為他,二話沒說放他走人。

一場秋雨過后,周廷璽的仆人趕車淊進了泥沼中,鄉(xiāng)親們知道是周家的車輛后,紛紛放下手中農(nóng)具,從四面八方趕來,七手八腳硬是把車從泥沼中抬了出來,當仆人拿出銀兩酬謝大家時,大家沒有一個接受,都說周善人對大家的恩情幾世也報不完,這點小事算什么!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月二十日,周廷璽辭世,享年62歲,夫人張孺人也在他去世四年后離世,享年68歲。

德州新聞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德州新聞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德州新聞網(wǎng),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德州新聞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德州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鑒于本網(wǎng)發(fā)布稿件來源廣泛、數(shù)量較多,如因作者聯(lián)系方式不詳或其它原因未能與著作權擁有者取得聯(lián)系,著作權人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轉載了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時,請主動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我網(wǎng)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