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縣王廟鎮(zhèn)李寨村東橋頭上,矗立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平原縣人民政府組織人員采訪、鐫刻的村碑,上面簡單記述李寨村名的來歷,及其李姓始祖于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冬來自登州府萊陽縣的簡單記載。
從李氏家譜序言中,則揭開了其家族遷徙的歷史面貌和軌跡。
族譜記載20輩人的歷史
李氏總序:從來萬物有本,本深而求茂,人生有根,清而枝茂。山東濟南府平原縣李家寨,固李氏之所肇吉也。溯夫,禹邑崔李莊李氏之始祖諱三老、吾邑李家寨李氏之始祖諱昇者,誠一脈相傳,三祖與孫也。當明代嘉靖四冬時,自登州府萊陽縣竹茅舍桃花村,并遷于吾邑,棄故郡而奔走他邑,豈不同鄉(xiāng)而共居,乃因王命所迫。三老公復遷于禹邑而就居,公雖相卜地宅而居焉。論二公之至情,固欲世相往來,以序昭穆。但因異域相隔,后繼者離合無期。雖先祖三譜以載之,不能隨時添序,年深日久,故因之而失傳耳,至于今十有七世。先譜已故,支派難辨,總相傳一家,終莫識其親疏若也。及此,如不追本推源,年念遠而恩義愈疏,支愈混而輩行紊,將一家或視為道路人哉。蘭亭公為重修譜書之,事慮及于此,時時難忘,欲序而不知由,不序又不自安。故邀集崔李莊族人,共議斯事,即命文庠生霽園公,擇選二十世之字,以志之,庶哉,久而能清,雖百世可知,不失先輩親親之義也云爾。并行字二十世,即:學言曰卿德 ,好之始能長;懷寶崇文宜,克思增來良。
李氏族人:徵仕郎長林 ,承德郎敦倫 ,庠生進義副尉春亭等重修。大清光緒二年歲次丙子。
從上述譜序看出,李家寨村李氏于明朝嘉靖四年冬天,從萊陽縣桃花村遷徙來建村,總譜由平原縣王廟鎮(zhèn)李寨村、劉賓洪村、禹城房寺鎮(zhèn)崔李村的人員共同修譜,并行字20世(輩)。崔李村三老(李昇的第三個兒子)與李寨村始祖李昇從萊陽縣遷到平原縣因“王命所迫”(即明朝移民政策法令),從中看出當時村莊建立的大時代背景。
完成于清光緒七年
李氏譜序:溯夫,法祖敬宗,必先識肇基之所,自分支別派,亦當知大本之由來。山東濟南府平原縣李家寨李氏,固吾舊族也。其始祖李公諱昇者,本登州府萊陽縣竹茅舍桃花村人氏。自大明嘉靖四年冬時,遷於平原縣南鄉(xiāng),距城二十五里,遂相地卜宅而居焉,因命名曰李家寨。即建塋於村之東北,謹擇以巳山亥向,正合亥卯未本局。至四世君剛公,復遷塋於村之正北,又擇子山午向,正合寅午戊火局。迄於今十有七世,或耕田而守先人產(chǎn)業(yè),或讀書,兒緒前輩書香,家道昌盛,遂稱為一鄉(xiāng)巨族。年歲愈遠,人丁愈多,家譜如不隨時重修,恐昭穆之序無以分,尊卑之等無以辨。有十三世進義副尉蘭亭公,性情樸實,識見明通,為合族所欽佩;每慮支派不清,難承先志,故邀集族眾,商議重修之舉。乃於光緒二年,是譜告竣,時在春月。有十四世表叔秋元公,贊成其事,命十五世表弟實甫公,繕寫付梓。并矚余為序,因綴數(shù)言,以述顛末。源遠流長,積厚流光,固足見先德之未有艾!更深望后啟之克善,繼也云而。
欽加同知銜,道光乙酉科副榜,咸豐甲寅科,覺羅教習,署南尉氏縣正堂,愚表侄蕭汝誦,頓首拜序。光緒七年隨次辛巳孟春上浣。
從上序文中記載,光緒年間,由李氏家族13世李春亭組織有官階的李長林、李敦倫等李氏族人修家譜,至光緒七年修譜完成,文中敘述了建村建宅過程,以及老人去世后墳塋的方位選取,村民從事的職業(yè)等。該譜由李春亭的妻侄子、曾任職河南省尉氏縣知縣的蕭汝誦作譜序。
真實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禹城縣李鳳起為劉賓洪莊李氏作的李氏支譜序(劉賓洪村),簡要說明劉賓洪村李氏由李寨村李氏7世上遷移到劉賓洪村的來歷。李春亭春節(jié)拜訪同里的親戚翰林院待詔劉傑并請為他做的李氏支序,從親情、族情引經(jīng)據(jù)典,進行倫理道德教化,說明修家譜的意義,現(xiàn)在讀來仍讓人有所啟示。李春亭請他的同學劉天德做的李氏五世三枝序中,對祖墳遷移和方位做了說明,并對熱心組織修譜的文庠生李春亭滿溢贊美之詞。篇幅所限,以上幾段譜序的原文不再一一羅列。
另外,在殘缺的李氏手抄本中,還有一個民國時期的支譜序:
李家寨李氏族,老二枝長枝系四世分支,始祖李公諱昇,于明嘉靖四年,由登州府萊陽縣竹茅舍桃花鄉(xiāng),遷于平原縣城南尚義區(qū)三都一 圖 十甲,距城二十五華里小李家寨。相地卜宅而居,塋在村東北,至四世老二枝長枝系端公。宗派系,統(tǒng)安譜詳略于后,以作木本水源,嫡系相傳之基,使后千百年代不致失迷亂宗。
從以上譜序中可以看出,李氏進行了長達5年的修譜時間(從光緒二年到光緒七年),遷徙地確切地址是萊陽縣桃花鄉(xiāng)(有桃花寨子村,歷史上或稱桃花村、桃花里、桃花鄉(xiāng)),桃花鄉(xiāng)歷史上一直屬于萊陽縣,民國時期取消桃花鄉(xiāng)改為萊陽縣西南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后現(xiàn)在的萊西、平度、即墨三地交界之處。李氏從桃花鄉(xiāng)遷移到平原縣后的隸屬關系。家譜也反映出當時底層人民的思想,其所記載的和睦鄉(xiāng)鄰、端肅風俗、重視耕讀等族規(guī)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為真實的體現(xiàn)。
李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