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殿封
“我家有條大黃狗,每天早晨在屋里扭。”上了年紀的人幾乎都知道這條謎語的謎底:笤帚。
笤帚,也叫條帚、笤把、笤籬,它是用脫去了粒的黍子穗、高粱穗、掃帚菜(地膚)莖稈或細竹枝制成的清掃工具。明代徐光啟在《農(nóng)政全書·農(nóng)器》里說:“編草為之,清除室內(nèi),制則扁短,謂之笤帚?!斌灾氵@小物件,輕巧不起眼,但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宮廷侯門,下至土房草屋,大家小戶,進行清潔衛(wèi)生都離不了它。明末清初朱柏廬《治家格言》的開篇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那便是笤帚“每天早晨在屋里扭”的時刻。
一
我國歷史悠久,流傳下來的生產(chǎn)生活物件,許多有它誕生演變的故事,笤帚也不例外。關(guān)于笤帚的由來,《集韻》云:“少康作箕帚?!鄙倏导存ι倏怠⒍趴担窍某?,也是造酒祖師。按《集韻》所說,笤帚產(chǎn)生的時間當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傳說,一次偶然,少康看見一只受傷的野雞拖著身子向前爬行,爬過之處浮土少了許多,由此受到啟發(fā):雞毛能夠打掃塵土,也可以清除居室庭院的灰塵呀。于是,他抓來幾只野雞拔其毛做出了第一把笤帚——雞毛撣子??墒牵u毛太軟,不耐磨損,少康便換作莖葉質(zhì)性堅韌的草和竹條,由雞毛撣子改制成了笤帚(或掃帚)。
自此,我國產(chǎn)生了笤帚,至于此前的人們用什么物件打掃衛(wèi)生,今人不得而知了。歷史上,笤帚叫“茢”,《周禮·夏官·戎右》記載:“贊牛耳桃茢。”此語中的“茢”,是周代對笤帚的別稱。整句話意思是,周代有一種儀式,割牛耳取血,再用鬼所畏懼的桃木做把柄,蘸涂牛血,用樹枝、荊條或竹梢扎制的笤帚掃之,可驅(qū)除一切不祥。由此可見,古時笤帚最初用作掃除污穢、不祥,由于其實用性,后來逐漸變?yōu)榍鍜吖ぞ摺?/p>
至今,我國許多地方保留著與笤帚有關(guān)的風俗。
在一些地方,笤帚是除舊迎新的吉祥物。每當有姑娘出嫁,大喜之日,姑娘上轎前用新笤帚掃轎。姑娘邁出家門之時,當娘的隨之隔著墻頭扔出一把笤帚,寓意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從此的災難幸福,女兒與丈夫共擔共享,跟娘家沒有了關(guān)系。洞房花燭夜,男方拿一把新笤帚,系上紅布紅綢,放于盛滿五谷的斗上,祈求掃掉不吉喜來福至。
在一些地方,笤帚是孩子的護身符。新生兒出生,在頭頂上方放一把小笤帚,希冀孩子能平安長大,百邪不侵。有的嬰兒睡覺驚厥,夜啼不寐,父母便拿一把笤帚放在枕邊,壓驚鎮(zhèn)邪。有的人家臨時出門,把孩子舍在家里,也在孩子頭前放一把笤帚。山東膠東一帶過端午節(jié)時,母親給孩子用彩色絲線縫制指甲蓋大小的小笤帚和小炊具,縫在孩子衣服肩頭,“戴上笤帚真干凈,不招蟲子不生病?!备吡挥小案咧袪钤?,國家棟梁”美意,有的家庭將高粱穗笤帚掛在上學的孩子房中,期盼孩子取得功名,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在一些地方,笤帚是辭世之人的陪葬品。人去世后,家人請村里沒兒沒女或人緣好的老人,打掃逝者睡過的土炕。掃炕人掀開席子的一角,會發(fā)現(xiàn)席子底下有錢(如今多是100元),掃炕人也不言語,拾起來裝進兜里,這是主家的酬謝。掃炕人把席子放置到院子的角落,把炕上的灰塵雜物掃進簸箕盛著,寓意把病災讓逝者帶走,不留給家人。死者入殮前用新笤帚掃棺。出殯那天,掃炕人端著簸箕隨送葬隊伍走到村口,這時靈柩停下燒紙錢,掃炕人把簸箕里的灰塵雜物和掃炕時用的那把笤帚倒(投)進火堆一起燒了,然后將簸箕扣在燃盡的紙灰邊,一直到“七七”。路人看見,就知道村里死人了。死者下葬時,再用新笤帚掃墓穴,孝子向里掃三下,孝女向外掃三下,意為掃身后福,孝子守家,孝女外嫁,各自為己。殯葬結(jié)束回到家門口,再用笤帚掃幾下,不把晦氣帶回家里,一切安好。
另外,還有各地普遍通行的風俗:大年初一不能拿笤帚掃炕掃院子,否則一年不利。送給別人笤帚要隔墻扔出去,從門里帶走會把交往的路掃斷。隔墻送笤帚還有一種說法與孔夫子有關(guān),待看下文。
由此看來,一把笤帚代表了一個人的一生轉(zhuǎn)折,它的身份是不是殊貴?
二
笤帚與人類相生相伴,時間和生活疊加賦予它獨有的教化功能。像人們熟知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本壠饢|漢時期的陳蕃,少年讀書時曾懶于收拾居住、讀書的院舍,一天他父親的好友薛勤來看他,見院內(nèi)雜草叢生、污穢滿地,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聞言感知陳蕃胸懷大志,于是勸道:“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激勵他勿以善小而不為。陳蕃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自此從小事、身邊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陳蕃與薛勤的對話,成了教子育人的名言。
《弟子規(guī)》中亦說:“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就是要求把書房整理清潔,墻壁要保持干凈,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要擺放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達到上述要求,自然需要笤帚。設若生活中沒有笤帚,真難以想象環(huán)境會是個什么樣子?!端鍟の逍兄旧稀吩疲骸敖鹱鲯咧阌褡靼?,凈掃殿屋迎西家,”可見掃帚(笤帚)的重要。
小笤帚有大乾坤,自古至今,笤帚“掃塵穢”的佳話頗多?!对葡呻s記》記載,唐代詩人王維平生篤愛清潔,以“凈君”自況,“地不容浮塵,日有十數(shù)掃飾者,使兩童專掌縛帚,而有時不給。”《吳越春秋》說,越王勾踐給吳王夫差當馬夫,臥薪嘗膽,使用笤帚(應該還用掃帚)“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面無恨色。”笤帚無意,用者有心,它作為掩飾勾踐雄心的勞動工具,磨煉了勾踐的性子,襄助他實現(xiàn)了滅吳雪恨的夙愿。
笤帚掃塵,演繹有掃除陳腐、革除時弊之意,明朝進士瞿俊為官廉潔自律,工于詩畫,常將自己的書畫贈送別人,權(quán)門富室以金帛請求莫能得。一天,他看見一個賣笤帚的人,叫過來,買了笤帚分給諸位同僚,品行不端者加倍送給,一官僚問他為何?瞿俊回答:“君庭多穢耳?!惫倭糯笈?,拿起硯臺投向瞿俊,瞿俊受傷。清代錢彩《說岳全傳》第七十回描寫一瘋僧手持一掃帚,秦檜問:“你手中拿著這掃帚何用?”瘋僧說:“要他掃滅奸邪。”在這里,笤帚化身扶正祛邪的一把戒尺。
刨笤帚這一行在古代稱為“扎柳行”,過去講究“無祖不立根本”,刨笤帚匠的祖師爺是東漢時期的范丹,有記載說他曾任萊蕪(今濟南市萊城區(qū))縣令。“石崇豪富范丹窮,甘羅運早遲太公”一句里提到的四個人中就有范丹。范丹原來是個大戶人家,由于他仗義疏財,濟貧扶困,拿家產(chǎn)做了善事,自己窮得“鞋無底兒褲無襠,麻繩打結(jié)系腰上,補丁拼成個袍子褂,裂開露出個光脊梁?!庇谑牵兜ひ耘袤灾?、修理笸籮、簸箕度日,這才出了個“扎柳行”。不僅如此,范丹還是丐幫的祖師,丐幫中的“范家門”就是從他那時留下的。
三
刨笤帚招攬生意的響器叫“七星板”,行內(nèi)稱“喚鐵”,老百姓叫它“曲鐮”。同樣大小的鐵板上方各有兩孔,用皮條錯位重疊穿成一串,固定在一個木柄上,用手顫搖發(fā)出“嘩啦啦嚓、嘩啦啦嚓”的響聲,人們聽見這響聲,便知道是刨笤帚的來了。七星板本來有7塊鐵板組成,但是實際上只有6塊,這里面有個故事。傳說一次范丹坐船過河,船撞在石頭上破了一個洞,船艙漏水,危及一船人的性命。范丹急中生智,從七星板上拆下一塊板補上了船艙,使船安全靠岸。所以,七星板只有6塊板了。又有一說是范丹乘船過河,船到對岸,因船高水淺無法靠岸,船家無可奈何,范丹急中生智,從七星板上拆下一塊板,搭在船頭當跳板,使乘船人安全下船。從此,船上多了一塊跳板,七星板上少了一塊鐵板。這事兒說得有些夸張,范丹的七星板做船上的跳板,那么,范丹的七星板該是有多大呀!
也是從此,刨笤帚匠(扎柳匠)過河,船家一律不收錢,成為特殊待遇。刨笤帚匠的另一特殊待遇是住店時不拿火錢。據(jù)說范丹當年經(jīng)常讓刨笤帚(扎柳)的徒弟燒柴做飯,刨笤帚削減下來的秸稈,主家不能要,刨笤帚匠人用它在店里燒火做飯,冬天燒炕取暖,用完后燒店家的煤、柴,店家不能要錢。
笤帚的制作過程看起來是綁、縛、扎、捆,然而,天南地北的人卻統(tǒng)一將其稱之為刨笤帚(一些地方叫綁、縛、扎、捆笤帚)?!芭佟弊譀]有綁縛、捆扎之意,倉頡造字也沒有造出代表綁縛、捆扎意思的“pao”的專用字,人們在語言實際使用中又需要這個字表達他們的用意,于是乎便借用了這個同音字“刨”。笤帚制作工藝明明不是“刨”,人們偏偏叫它“刨”,這就奇了怪了。筆者揣測:我國長期是農(nóng)耕社會,世代農(nóng)民追求自給自足的日子,衣食住行所需之物無一不是從土里刨來的,他們感恩土地的無私饋贈,故以“刨”來表達對土地的崇敬吧!或許,在制作笤帚時,笤帚把上的每道繩經(jīng)處都勒剎出溝槽,“刨”有往深處用力的內(nèi)涵吧。
刨笤帚的工具主要有鐙子、麻繩和短把鐮刀。鐙子亦叫天梯,它有三部分組成:棗木、榆木或其它硬木做成的丁字形腳鐙子;牛筋做的老弦;寬皮帶做的腰圍,腰圍上有一塊腰板。由老弦將腳鐙子和腰圍連起來,就成了腳鐙子(天梯)。笤帚匠將刨笤帚過程形象地比喻為:身披蟒袍,腰纏玉帶,腳蹬天梯,手握開山斧??纯催@氣勢,跟指揮千軍萬馬橫掃天下似的。
刨笤帚前,笤帚匠先將遺留在穗子上的殼、粒用鐮刀刮干凈,用水洇濕秸穗,高粱秸稈用木槌砸裂扁,麻繩團放置腳邊,繩頭叼在嘴里。笤帚匠坐在矮凳上,腿上墊一塊厚布(蘸裙),既衛(wèi)生又防止磨損衣服,系好腰圍,腰板在腰前,兩腿蹬住腳鐙子,抓一綹黍子苗(高粱穗、掃帚菜莖稈等)爽齊穗部,把秸穗“脖頸”繞老弦一匝,腰一挺,雙腳踩著腳鐙子用力蹬,兩手攥緊秸穗向懷里旋轉(zhuǎn)勒緊,“脖頸”被老弦勒出一道深轍。笤帚匠將叼在嘴里的麻繩塞在老弦下,跟著由下往上一轉(zhuǎn),麻繩綁在了笤帚把兒上,纏繞三圈,綰個結(jié)拴個扣兒,一道麻繩綁好了。從捆第二道起削稍子——將多余部分的秸稈削掉,開削在所綁麻繩兩厘米處左右,前后綹秸稈錯位銜接;削法掌握削里不削外,削下不削上;削減數(shù)量是下一綹的一半往上,這樣,使笤帚把兒粗細勻稱。
以此類推,一綹一綹地續(xù),一道一道地捆,一把笤帚成型,再進行剪齊整形除毛刺,一把挺妥、綹勻、面平、苗齊的笤帚做成了。天然植物做的笤帚,掃什么都不起靜電,不吸附雜物,無毒無公害。
四
一把笤帚五綹九道經(jīng),是范丹祖師傳下來的形制。這里轉(zhuǎn)述一個故事。
話說當年孔子周游列國,走到蔡這個地方,因為他長得很像一個惡霸,遭到當?shù)厝说膰?,沒吃沒喝??鬃哟虬l(fā)徒弟子路去向丐幫祖師范丹借糧,范丹借給孔子一鵝翎桶米,裝滿孔子的口袋車輛,幫助孔子渡過了難關(guān)。后來孔子用馬車拉著兩倍的糧食來還給范丹,結(jié)果還沒裝滿鵝翎桶一半,孔子有點不高興。范丹說:“借時容易還時難,當初說好的你看怎么能說話不算數(shù)?!笨鬃优阒δ樥f:“我現(xiàn)在還不清,讓我門下弟子來還,以后凡是門上貼著對聯(lián)的人家,你門下弟子都可以進去討要。”
孔子被范丹擠兌了一回,覺得虧了,心里不舒服,想找回面子。一天,孔子邀道教祖師老子、木匠祖師魯班去找范丹,孔子說:“我們幾個都是開山祖師,或是教徒弟治國安邦的本事,或是教弟子教化百姓的學問,或是教弟子技術(shù)制造器具,你范丹老祖卻是只會讓弟子徒孫討飯,不成體統(tǒng),不成體統(tǒng)!”
范丹聽后說:“你們歸屬三教,我這屬于九流,行當不好,卻也是安身立命養(yǎng)家糊口的本事,要不然咱們幾個打賭,看看誰教的本事更有用?!贝搜哉锌鬃酉聭眩廊煌?。
孔子讓弟子去教老百姓禮制禮儀,百姓們都忙著種地,哪有工夫?qū)W這些??鬃佑H自勸說,眾人不理,氣得孔子大呼:“對牛彈琴,對牛彈琴!”魯班讓弟子去給老百姓做家具,那時老百姓窮,沒有錢做家具,魯班說不要錢,百姓們說怕占地方。魯班氣得連聲說:“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范丹讓徒弟去給老百姓刨笤帚,這東西家家戶戶都使用,眾人都接受。老子一看孔子、魯班都輸了,心想,自己的學問和能為也不是一般人能夠?qū)W得來、用得上的,直接認輸了。老子說:“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皆成大道,相互所依,并生共存,孔夫子莫要偏執(zhí)。”
四人打賭,范丹贏了魯班的斧子把、孔子的編書繩(古代的書寫在竹板上,再用牛皮繩編起來)和老子做法事的7塊云板,范丹把7塊云板用牛皮繩編在一起拴在斧子把上,當作刨笤帚招攬生意的響器。范丹感念打賭中老子胸懷寬闊,主持公道,給徒弟們立下規(guī)矩:給一般人刨笤帚都是五綹九道經(jīng)。筆者以為,五綹取自道教祖師頭戴如意丞相帽,五綹長髯,身穿繡龍紅袍,扎玉帶,懷抱如意或笏板。九道經(jīng)取自道教九字真言(臨、兵、斗、者、皆、陣、列、在、前)之意。
不過,范丹又留下規(guī)矩:給寺廟里刨笤帚,扎六綹十道經(jīng)。傳說一次范丹病在廟里,得到僧人悉心照料,范丹非常感激,病愈后給廟里刨了把六綹十道經(jīng)的特殊笤帚,請老和尚留做紀念。俗語“南京到北京,都是十道經(jīng)”,大概說的是給寺廟刨笤帚。
孔子兩次受到范丹擠兌,心有不悅,給弟子定下一個“禮兒”:如果想把笤帚送給別人,不能直接給人,要把笤帚隔著墻頭扔出去,再讓要的人撿了拿走。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摔打摔打范丹老祖出出氣。這就是上述隔墻扔笤帚的另一個說法。
五
刨笤帚根據(jù)掃炕、掃地、掃碾磨等用途不同,使用的原材料不同。一般來說,掃炕用黍子穗的笤帚,掃地用高粱穗、掃帚菜莖稈的笤帚,掃院子多是用竹枝刨的掃帚了。笤帚用途不同,笤帚把又有長、中、短之分。笤帚形狀有花五指、刀掃、彎把、燕翅等許多種。
笤帚是有品格的,它平時靜靜地躺在炕頭,立在門后,倚在墻角,哪里有塵屑、灰土、雜物、泥水甚至屎尿,它隨時隨地就在哪里現(xiàn)身,哪里就傳出有節(jié)奏地“唰、唰、唰”的聲音,哪里便是一片潔凈,它磨禿了自己,掃出一片片清明。
笤帚是有溫度的。主人勞作一天疲憊地回到家中,它殷勤地為其掃去一身風塵,傳遞家人的關(guān)愛之情。凡有鄰居、客人來家,它從炕頭忙到門臺,傳遞主人的待客熱情。主人心有不快,拿起它掃一掃土炕、廳堂、院子,“掃地如凈心”,心中的煩惱一掃而光。還有,那些說不聽、道不理的頑皮孩子,不時地在這親親的笤帚疙瘩教調(diào)下增長著記性。
笤帚是人類生活的忠誠伴侶。它從誕生至今,跟隨著人們在炕頭、庭院作勤務,不離不棄共貧富,世上誰人不識君?世上誰人不用君?而今,它與時俱進增加了多種質(zhì)材,變換了多種形狀,翻新了多種花樣,但不改其使用價值和實用價值。不論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何種程度,途中放棄、拋棄多少過時的物件,身邊都不會少了笤帚的陪伴。
至于刨笤帚,看來免不了要由機械“操盤手”代勞了。